反垄断调查的大刀,是不是应该砍向电信部门?

11.09.2014  16:18

   光明网评论员: 今天(9月11日)有媒体报道说,本月9日,国家发改委对吉林三家水泥企业开出了1.14亿元的反垄断罚单。媒体统计称,近期中国反垄断不断扩围,频率也呈增强态势,自去年初以来,国家反垄断机构已经开出了6张上亿元的反垄断罚单,罚金总计将近30亿元。

  《反垄断法》实施已经6年,与此相应的政府执行机构设置的年头也已不短。但是,在民众饱受垄断之苦的不短时间里,人们未见反垄断机构有何作为,许多人甚至不知道政府还有这种机构设置。而且,就是在当下,在反垄断机构频频作为,且屡开天价罚单之时,许多民众也怀疑反垄断机构是剑走偏锋、另存目的,由此为近期的反垄断冠以“选择性执法”的定性。

  当然,反垄断机构由不作为到作为,由务虚到务实,由做样子到动真格,总要有个开头,也总要有“开刀”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讲,挑选开头以及“开刀”之所谓“选择性”,本也无可厚非。然而,许多民众所指反垄断的“选择性”,却并非上述开头或“开刀”,而是反垄断机构竟然视那些就在所有人眼皮底下的垄断——如电信垄断而不见,反挑了一些“软柿子”下手。如果民众对近期反垄断的“选择性”评价是基于这个事实,那么这个概括就不仅准确,而且还直戳反垄断机构的软肋。

  众所周知,早在3年前的2011年,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官员曾在中央电视台一档新闻节目中宣称,国家发改委正对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互联网接入市场的垄断行为展开调查,如调查属实,这两家电信运营商将面临数十亿元的罚款。这个消息,曾经撩拨起民众及其舆论的兴奋点,所有人都一直想知道这个调查的结果。

  但是,3年过去,电信垄断的巨轮仍在原来的水域里横冲直撞,反垄断机构当年开出的要登轮调查的船票已成旧纸,中国的电信用户每年每月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巨轮开行的漩涡里呛水……对这种时时刻刻都让人感受得到的垄断不查、不纠、不处罚、不处理,针对反垄断机构的“选择性”指摘就难以被移除。

  据说,今年2月,差点遭到前述反垄断调查的电信运营商分别向有权机构提交了最新整改情况报告。又据说,有权机构正对电信运营商在报告中承诺的相关整改措施能否消除垄断进行评估。但是,令民众对反垄断机构不满意,从而对其近期反垄断形成“选择性”印象的,正是上述拖宕了3年之久的报告及其评估。

  在此,如果有权机构不是“来自星星的你”,怎么会不知道除去技术因素,电信运营商的资费结构、费率、速率等等因垄断而形成的市场现象与3年前相比并无什么变化——起码在终端用户方是如此。如果反垄断有权机构的成员也是电信运营商的普通客户、而非“特殊用户”的话,那么,上述评估即使不是多余也根本不用耗时如此之久。难怪有媒体把拖了3年之久的“刀起不落”的电信反垄断,形容为垄断与反垄断双方早已默契好的“垄断方认错,反垄断方中止调查”的双簧游戏。而实际上,用“中止”来形容反垄断行动,也算是对反垄断有权机构的褒扬了——没有开始,何谓“中止”?

  除了电信运营商的宽带接入、互联网资费外,其他如通话费率、流量费率、资费结构、长途以及漫游费的存在、月末清零等“霸王行径”都依旧如故。而除了电信运营商外,其他如能源资源领域的垄断格局也仍然坚固如常。放过这些垄断不反而辩解“选择性”,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