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双联这三年系列报道之七——甘草让北山人尝到甜头

02.09.2014  13:06

  干旱、贫瘠的榆中北部山区,向来与贫困、落后相联,3年来,随着“双联”活动中“产业帮扶”的不断深入,榆中北山地区大量引种中药材,原本不适宜种农作物的地却成了中药材的沃土,尤其是北山的甘草质量居国内前列,中药材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农民的收入也是节节攀升。

  一户农民三年的变化

  金秋八月,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记者再次来到榆中北山,今年雨水丰沛,北山没有以往焦黄、干涸的模样,濯濯童山披上了绿装,山间农田里玉米、土豆、甘草、黄芪等竞相生长,间或有农人在田间劳作,眼前展现出一派恬静的田园景色。

  8月13日,天气晴朗,当记者来到贡井乡崖头岭村地界时,村民张成平早在公路上等候,他是记者的老相识,此次来采访中药材种植产业,作为中药材种植大户,他便早早过来了。此番的张成平与记者三年前见过时判若两人,他上身着白色短袖衬衣,下穿藏青色西裤,面色红润,双目晶亮;身后停着一辆小轿车,俨然是商界人士的模样.

  2012年,“双联”活动开始后,记者曾来这里采访,当时张成平种甘草不久,在联扶工作人员的帮扶下,他种植了近百亩甘草。如今的张成平已经是北山地区闻名的种植大户。一见面,便拉着记者去地里看看,指着一片绿油油的甘草苗说:“今年种了1000多亩甘草,今年挖的甘草有300亩,亩产约在700多斤,目前的收购价是一斤8元,每亩地租、种苗等约有1000元,加上采挖人工工资每亩成本约为1600元。”

  “去年买了两套铺面、一辆轿车。”张成平高兴地说,两个孩子在外面上学,花销较大,却根本不用发愁,现在生活与前些年相比变化很大,过去逢年过节才能吃上点心,现在点心早成了家常食物,遇到喜事、节日就去县城酒店,可以说变化是天翻地覆的。

  说起发展前景,张成平透露:他今年自己成立了一个合作社,名字叫榆中兴农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准备自产自销,把种植规模扩大,实现产业化。

  “双联”帮扶鼓励中药材种植

  与张成平一样,通过“双联”活动,该乡扶持起了一大批中药材种植大户,他们这两年来都有了不错的收成。“在‘双联’活动中帮扶了很多种植户,具体的帮扶方式为帮资金、帮技术、帮物资、帮信息。”贡井乡党委副书记魏立荣介绍,由帮扶单位提供启动资金,进行“以奖采补”方式鼓励农民种植中药材。

  在贡井乡吕家岘村金家湾社王灵科的甘草地,村民王灵科高兴地说:“我家里一共种了80亩甘草,政府扶持补贴的有30亩,种的时候每亩地给我补贴了500块钱,现在甘草都长得很好。今年乡上还请专家给我们做了中药材种植培训,我对种植药材更有信心了。”

  贡井乡党委书记孙新华介绍,贡井乡位于榆中县北部干旱山区,平均海拔2480米,人均6.75亩,闲散坡地70000亩。全乡联扶单位共计22家,联扶村9个。这里传统靠种植小麦、玉米、胡麻、洋芋、小杂粮等农作物为生。贡井乡气候干燥,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山区,年均降水量250-300毫米,年均蒸发量1368.3毫米。旱灾发生的总几率高达80%—90%,农民称之为“十年九旱”、“三年两头旱”。本地干旱少雨、日照充足的自然条件和土层深厚,结构疏松、高海拔的地理优势,推广种植甘草、黄芩、板蓝根、银柴胡、黄芪、党参等适合干旱山区种植的耐旱耐寒性中药材,农民亩均年收入800元左右,2014年,通过扶贫资金扶持450户农户种植中药材8000亩,合作社、公司种植7300亩,全乡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6万亩。

  北山产业结构调整目前能让百姓受益最大的就是甘草等中药材。去年,通过“双联帮扶”和“扶贫攻坚”,吕家岘村已经实现了整村脱贫。今年,根据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贡井乡将实现整乡脱贫。优良品质吸引大批客商

  贡井乡的甘草在全国已经有很高的知名度,贡井乡的这种成功模式起了一定的示范作用。由于当地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环境无任何污染,非常适合甘草等根茎类中药材的生长。经检测,当地中药材甘草酸含量为3.2%,高出全国水平1.2个百分点,甘草苷含量为1.37%,高出全国水平0.87个百分点,黄芩苷含量为10.5%,高出全国水平3.5个百分点,优良的品质已经吸引了国内外大量客商前来考察订货。

  “进行中药材深加工,才能增加农民的收入。”贡井乡中药材种植第一人,人称北山“药材大王”的魏常明介绍,做为北山最大的中药材种植户,除了种植外,已经开始手中药材贮藏加工,来提升中药材附加值。目前乡政府与常明宏鑫药材专业合作社负责建设的中药材贮藏加工基地已投入使用,基地占地面积50亩,分为收购销售区和贮藏加工区。并与金佑康药业科技有限公司、广西玉林药厂等企业建立稳固的对接合作关系,签订购销协议,实行订单收购、订单销售,规避市场风险。(记者 肖朝利 彭维国 瞿学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