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双联”行动实施三周年:放飞梦想 在希望的田野上

10.02.2015  09:27

  原标题:放飞梦想在希望的田野上

  ——写在全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实施三周年之际

  甘肃日报记者 孙海峰

  假如说每个人都是一艘小船,那么,梦想就是这艘小船的风帆。

  对于陇原儿女来说,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就是我们的梦想。但是,受制于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薄弱、思想观念落后等瓶颈因素,发展不足长期困扰着这片土地。

  三年前,也是一个春天,省委省政府敏锐地捕捉到了导致甘肃贫困落后的症结所在,将加快贫困农村发展、贫困人口致富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千里陇原打响了一场全力扶贫攻坚、全面小康建设的战役。

  从那一刻起,全省1.4万个单位40.8万名干部,打起背包、深入农村,行进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的战线上,以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8790个贫困村为重点,体察民情、了解诉求、宣讲政策、出谋划策,为加快贫困农村发展、推进贫困农户致富出主意、想办法、尽力量。三年来,全省40余万干部已结对联系了1.5万个村、67万户,基本实现了机关干部和重点帮扶对象全覆盖。

  三年来,随着双联行动的深入推进,已形成了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强化了基层基础工作,提高了党在农村的整体工作水平,产生了干部受教育、机关转作风、民生大改善、发展上水平“一举多得”的叠加效应,成为我省在全国叫得响的群众工作品牌。

  转变:想办法打开发展死结

  长期以来,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缺乏产业支撑、发展意愿不强,是制约全省贫困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四者相互交织结成了一个不小的“疙瘩”,仿佛一个死结,横亘在贫困农村的发展之路上。

  怎么办?必须动员更多的人,集思广益,形成一股合力,方能帮助农民将这个死结打开。

  武山县马力镇北顺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曾经,这里是一个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贫困村,由于不通水、不通路,全村有2000多亩山地大面积撂荒,贫困面高达71%。

  双联行动开始实施后,改善基础设施,成为北顺村通往发展之路的第一步。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的积极协调下,各方通力协作,终于打开了阻碍北顺村发展的死结。

  如今,曾经的荒山荒坡经过土地整理后,变成了5000亩高标准梯田;在麦卜梁二级提灌工程的滋润下,曾经的山旱地变成了水浇地。

  突破了基础设施这一关键瓶颈,北顺村产业发展也有了着落。依托武山县实力雄厚的蔬菜产业这一独特优势,北顺人探索出了一条科技引领、产业聚集、种养加一体化的产业发展之路。

  提起榆中县上花岔乡,兰州人都会用一个“穷”字来形容那里。由于干旱少雨、缺乏产业支撑,在很长时间内,这里一直“穷”名在外。

  双联行动实施后,帮扶干部将着眼点放在了土地上。他们发现,上花岔土地广阔,却以山地为主,产出率低、地不养人是这里贫困的根源。

  2012年,土地整理项目在上花岔乡落了户,沉静的山乡迎来了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经过近3年的整理,全乡有2.88万亩耕地得到整理,坡度在25度以下的坡地,变成了整齐漂亮的梯田。渠、路、林配套完善,农民耕种方便不说,产业发展也有了着落。

  通过引进众友药业这个“龙头”,这里的中药材种植业实现了超常规发展。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全乡有1.6万亩耕地通过流转,从千家万户集中到了众友药业、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手中,仅众友一家,就流转了1万亩。截至目前,全乡已种植中药材2.16万亩。

  “在中药材产业带动下,农民收入增加了,发展意愿也更强了,公司+合作社+大户+农户的发展模式也铺开了。只要照这个路子发展下去,农民致富只是时间问题。”上花岔村党支部书记王毅满怀信心地说。

  从“站着看、等着扶”,到“想办法、主动干”,贫困农民在产业支撑下有了更足的发展劲头,我省的扶贫思路也由“输血”式,转变为产业扶贫。想办法,谋发展在陇原大地蔚然成风,结出了累累硕果。

  三年来,围绕富民增收产业培育,我省累计投入资金344.32亿元;围绕农民技能培训,投入资金10.01亿元,培训农民334.44万人次。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三年分别递增15.3%、13.3%、12%,扶贫对象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2个百分点。

  三年来,全省有10个县区整体脱贫,累计减少贫困村3874个,减少贫困人口430万,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33.2%下降到19.8%,下降了13.4个百分点。

  创新:探索农村转型发展之路

  一缺思路,二缺资金,长期以来,这两道难题始终是阻碍贫困农村实现跨越发展的“绊脚石”。

  双联行动一开始,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便亲自协调和牵线搭桥,让全国文明村、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与他的联系点武山县北顺村、会宁县钟家岔村缔结为友好共建村。

  不过,蓉中村并没有如以往那样送钱送物,而是带来了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敢拼会赢的创业精神。

  不同以往的是,北顺人并没有等靠要,而是积极响应,选派村民到蓉中村学习培训,成立商贸公司让村民入股参与经营分红,创建小微企业创业园……先进理念和创业精神,让大山深处的村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撞击。

  在双联行动中,一条“东部带西部、先富帮后富,县村结对、同奔小康”的新路子就这样越走越宽。曾经对市场无比陌生的北顺、钟家岔两村村民,如今在小微企业创业园中办起了多家企业,走上了农、工、商并举的发展之路。

  北顺人日子越过越红火,在其他贫困地区,人们也不甘落后。

  在成县陈院镇梁楼村,投资2600万元的甘肃民丰科技有限公司带动70多名村民走上生产线、出门跑市场,过上了“白领”生活。

  在静宁县灵芝乡东庄村,曾经穷得叮当响的村民兰余仓,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务果明星”。

  在永登县武胜驿镇火家台村,集尾菜处理、蔬菜储藏和有机肥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永川产业园已初具规模,“人均2亩菜、户均2座棚、社均2座库、人均收入2万元”的目标已成为现实。

  观念的更新拔除了贫困农民心里的穷根,金融支持则使贫困农民、贫困地区有了更足的底气。

  2012年5月,一个由财政贴息、农行让利的金融新产品诞生了,这个叫做双联惠农贷款的金融产品是专为农民服务的。自那时起,银行和农户牵手,向贫困宣战。

  在金融的有力支持下,碌曲县尕海乡尕秀村34岁的贡保加从中国农业银行贷款5万元,买了11头犏雌牛,开始了自己“大牧场主”的梦想。

  康乐县苏集镇苏集村村民王国雄,在双联惠农贷款的支持下,如今“人生头一回”养起了羊。

  临夏州还把妇女小额贷款与扶贫攻坚结合起来,累计为2.4万户妇女发放贷款9.6亿元,带动了10万名妇女创业就业。

  双联行动为金融支持“三农”、开发服务产品搭建了平台,也为破解贫困地区农村贷款难、贷款贵的普遍性难题创造了条件。通过建立担保体系,开发双联惠农贷款、牛羊蔬菜产业贷款、国开行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扩大农民资金互助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农耕文明贷款、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建房贷款,引进中和农信贷款,初步形成了服务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金融服务保障体系,撬动了更多金融资金投向农村、投向贫困地区,有效破解了制约农村发展的资金瓶颈,为解决农村发展金融服务不足这一普遍性难题,趟出了路子,创造了经验,以双联惠农贷款为代表的金融扶贫已成为全国的知名品牌。

  三年来,我省已累计发放各类涉农贷款1016.24亿元,其中双联惠农贷款152.92亿元,受益人口达730.36万人。

  拓展:发挥出巨大叠加效应

  三年来,双联行动不仅在帮助贫困农民走向富裕方面显现出惊人的威力,而且在民生改善、扶贫攻坚、基层党建、密切干群关系等方面发挥出巨大的叠加效应。

  双联是抓手,促使我省集中解决了多年想解决没有解决的一大批民生问题。三年来,融资担保、小额信贷、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输转、村“两委”办公场所、村级商贸综合服务中心实现了全覆盖;全省累计新修乡村公路5.4万公里,村道硬化率提高了16.84个百分点,农村自来水入户率提高了20.87个百分点,解决农户通电9.47万户,累计改造农村危房62.36万户,修建农村养老院1132个。贫困村吃水、行路、住房、看病、上学等基础条件在短期内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双联是“磁石”,吸引省内外社会力量和各界人士积极参与这项前所未有的大行动,全省8万多名人大代表、1万多名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干部、商会、非公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社会团体、致富能人、宗教界人士主动参与双联行动,209家省外单位与我省61个县的贫困村结对帮扶,不仅拓展了联系贫困村的广度,而且在更大范围内推进信息、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加速向贫困地区聚集,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三农”、帮助贫困群众加快发展的局面,创造了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双联助推的“甘肃模式”,为深化拓展“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增添了强大动力。

  双联是“基石”,三年来,通过开展双联单位基层党组织与联系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推进了组织建设互促、党员干部互帮、优势资源共享,构建了城乡统筹、互促共进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三年来,全省1.27万个双联单位基层党组织与1.26万个双联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新建改建了村“两委”办公场所7592个,选派2234名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职。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帮助调整充实了联系村“两委”班子4374个,新发展农村党员1.47万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45万人,进一步夯实了党在农村的基层基础。

  三个春秋,巨变无声。如今,昔日的贫困乡村,一改脏乱差穷的旧貌,焕发出勃勃生机;昨天的贫困户,已逐渐拔除穷根,走上了勤劳致富的康庄大道。在千里陇原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双联行动为贫困农民的发展之梦、致富之梦插上了翅膀,带着他们飞向幸福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