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双联系列报道之一:琅峪村的小康路/图

27.08.2014  14:16

七里河区阿干镇琅峪村新貌

  “双联行动给琅峪村带来的第一个惊喜,就是这段路的改变。”村支书张才明说,仅去年一年,联扶单位就协调基础设施资金254万,从边沟整治、增加防护栏到路面修复,一下子让这段险路变成通途。“别的不说,就因为路好走了,收购商多了,琅峪村的百合收购价就比别处多了1块钱。”从山下到山上,这段路的距离并不是太远。坡大弯急,过去在雨雪天徒步行走都很困难。4.2公里的盘山路,琅峪村的人们走了几十年。8月11日上午细雨濛濛,当我们从山口驱车走到琅峪村村委会门前时,只用了11分钟。路面虽然不宽,但整洁平坦,弯道处红白相间的防护栏格外显眼。“要在三年前,走这段路最少得1个小时。”张才明告诉记者,三年前,这条路还是简易的村道,坑洼起伏,因为排水不畅,低洼处的路每年都会被雨水冲毁。

   1、“双联”为琅峪村连起一条致富路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一条路给琅峪村带来的变化是摸得到、看得着的。位于七里河区阿干镇西南部的琅峪村,虽然距离市区不到30公里,但由于山大沟深,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加上多年来交通不便等原因,当地农民普遍生活贫困。而“双联”的纽带正像门前这条路一样,让琅峪村的农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走在琅峪村新铺的红砖路上,市人大联扶干部杨巩显得格外有劲。“这条路是联扶单位争取资金修建的,铺路的时候驻村干部和当地老百姓一起干活。那种热闹场景一辈子也忘不了。”杨巩告诉记者,现在琅峪村的几个自然村都是这样的路,过去村里开会村社干部要走上半天,现在骑摩托车几分钟就过来了,特别方便。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这几年琅峪村的百合产业逐渐形成规模,每年两季的收购旺季都是货源充足,但收购商一听要去琅峪村,因为路不好都不愿来,所以这些年琅峪村的百合很难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2013年,市区两级联扶单位筹措资金171万元,对琅峪沟口到琅峪村的近5公里山路进行修整,拓宽部分路面,并在急弯难行处设置警示路标。为了方便村民出行,联扶单位协调资金70余万元,硬化了全村的22条小街巷,总长度近万米。

  “路好了,不仅老百姓出行方便多了,更主要的是来琅峪村收购百合的客商多了。可以这样说,这条路是今后琅峪村农民的致富通道。”正在琅峪村蹲点的市国投公司副总刘勇告诉记者,路好了就不用担心鲜百合运不出去,也不用担心收购商来不来了。

   2、老支书的“三个梦想”实现了

  进村的路修好了、农电改造完成了、最后一个自然村通上自来水了,对于张才明来说,这是他担任村支书以来笑得最开心的两年。从2000年开始一直担任村干部,连续三届担任村支书,对于琅峪村的每一个变化,张才明有着切身的感受。“联村联户”活动开展以来,在市人大等市区联扶单位和联户干部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帮扶项目和整村脱贫项目的实施,琅峪村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刚担任村支书的那一年,我的心里就有三个梦想,修好路、通上电、引上水。按照当时的情况和发展速度,我觉得这辈子能实现这三个梦想是我最大的心愿。没想到这么快就圆梦了,这一切都是联村联户带来的变化啊!”张才明说。“2005年以前,这里的大多老百姓吃水很困难,要翻下山去从好几里外人挑驴驮,特别不容易。后来在水务部门的帮助下,比较集中的几个自然村都陆续实现了引水上山,但地势高的大水沟梁自然村多年来一直没有解决饮水问题。2013年兰州市人大的联扶干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把解决大水沟梁村民的引水问题作为当年帮扶的首要任务,经过半年多的紧张施工,终于在入冬前引水上山,让这里的老百姓吃上了自来水。

  “这两年村里变化很大,基础设施连年改善,村容村貌日新月异,种植百合的收入稳步提高。”在琅峪村的互助老人幸福大院及文化活动中心门口,村民张才繁笑呵呵地告诉记者。

   3、联扶由“输血型”向“造血型”的转变

  双联这三年,对于琅峪村的农民们来说,山村的夜晚不再变得黑暗。一盏盏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村民们回家的路。“虽然村里通电的时间很长了,但由于线路老化,电力负荷大,三天两头的停电。特别是过年过节用电高峰的时侯,一停电就是好几天,对老百姓的生活和生产影响较大。”村主任张才河告诉记者,随着百合产业的发展,村民用电量也越来越大,多年来如何尽快解决琅峪村供电问题一直是村干部们最头疼的事情。市人大联系帮扶琅峪村以后,联扶干部经过专题调研,争取专项资金,并通过与供电部门的协调,终于在2013年完成了琅峪村的农电改造项目,彻底解决了困扰琅峪村多年的大问题。

  据了解,联扶工作开展以来,市人大领导多次深入包抓的贫困乡镇、村和贫困户家中,协调落实项目、资金,扶持产业发展,不断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了解决琅峪村百合储运难、当年销售价格低的问题,协调市国投公司投资近400万元新建了储量500吨的气调冷库,并且多方筹措项目资金实施道路整治村庄亮化美化等工程。同时引导人大代表参与联扶工作由单纯的找钱找物向全面落实“六项任务”转变,由短期资助向长期联扶转变,由“输血型”联扶向“造血型”转变。张才明告诉记者,如果没有联扶单位和联扶干部的倾力支持,像修路、通水、通电这样的大事要在一两年内彻底解决,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