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联”应更加注重“软”建设

24.06.2014  04:07

    徐晓兵

    双联工作开展两年多来,兰州市的很多贫困山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农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告别了昔日的贫困面貌,更重要的是农村群众在思想上获得极大解放,正逐步摆脱传统小农思维,主动融入城市一体化的进程。贫困地区的三农问题在双联工作的带动下,正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大步前行。(相关报道见6月19日《兰州日报》一版)

    西部贫困地区,尤其是那些长期难以脱贫的地区,有着很多相似的背景。从客观上看,这些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在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生存都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致富更是难上加难;而从主观上看,由于封闭落后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传统产业单一脆弱,造成这些地区教育水平差,人力资源素质较低,靠天吃饭,缺乏脱贫致富的路子,更缺乏现代思维。对这些地区进行扶贫开发,加大硬件投入,改善民生是必须之举,而坚持不断的开展双联工作,在破除农村传统思维方式上,在改变农民生活方式上,创新扶贫的新思路,更是扶贫工作取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建设。

    双联工作带给贫困地区的是资金的引进,是项目的开发,但更多的是带来了和外部世界的对接,是信息技术和市场意识的引入共鸣。无论是七山乡开展的养殖业、经济作物种植业,还是阿干镇红红火火搞起的近郊旅游业,背后都是依托项目引进落地和融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结果。这样的扶贫模式,如果没有政府大力投入,对传统单一种植业结构进行主动调整,没有和市场经济主动对接,单靠农民个人的努力是不可能完成的。一方面,干部下乡,对口扶贫,让落后山乡的农民看到了现代农业强大的生产力潜力,而且能够有组织、有目的的改造传统单一产业,因地制宜的利用好当地资源,变输血为造血。另一方面,已经走出农村的新一代农民,在思想上解除了更多新鲜事物,拥有了更多劳动技能,改变生存现状的愿望更加迫切,发展致富的理念更深入人心,致富奔小康的能力更加强劲。这些变化都是今后双联工作切入的要点。

    双联工作实施两年来,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七山乡农民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5218元,对比过去难以温饱的状况,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成绩,但对比201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114元的标准,仍存在一定距离,对比富裕地区人均收入则差距更大。因此,在看到双联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更要看到扶贫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今天贫困地区的农民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今天的农民正在快速的融入城市生活和加入市场经济大潮。这是双联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更是一次加快发展的新机遇。今后的双联工作,应该更加注重“”建设的投入,尤其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普及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对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智力输入和科技培训,通过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促进贫困地区尽快融入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去,为扶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