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联”,带来的不仅是脱贫

19.06.2014  12:25

  据兰州日报报道:宽敞的文化广场,小街巷红砖铺就,村内绿树林立,太阳能路灯亮到了深山里……这些,是6月中旬市委宣传部组织中央及省市媒体记者采访永登县的七山乡、通远乡、武胜驿镇,七里河区的巍岭乡、阿干镇时,记者看到的农村景象。两年的“双联”工作,让全市的贫困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这变化之后,隐藏的是富民产业逐渐兴起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在记者看来,这样的变化,比表面上看到的村容村貌以及基础设施改善等取得的成效,影响更为深远。因为脱贫从来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小康,而应该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丰收。而与“双联”工作取得共同成效的,则是驻村机关干部们的作风转变和“双联”长效机制的建立。

   脱贫:富民产业是第一抓手

  出永登县城,上永窑公路,经过通远乡,从永窑公路右侧拐进去,沿之字形路线上山、下山,几经颠簸,终于来到永登县七山乡。

  一说起永登七山,兰州人会不由自主地把贫困、落后、偏远等字眼与这片区域联系在一起。这个既无地表水、也无地下水的偏僻乡镇,属于典型的干旱少雨、靠天吃饭的贫困地区。而如何使七山农民脱贫,则是帮扶组长单位市委政法委要面对的最大的问题。

  采访车行进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以往种植玉米和小麦的田地里多了许多高高的果树——兰州大接杏。这种适应于寒冷、干旱地区成片栽植或庭院栽植的果树,已经成为七山人除了肉羊养殖之外的重要增收来源。2011年,七山农民人均收入是2750元;而在2013年,七山农民人均收入就达到了5218元。这一切,都得益于富民产业的培育和兴起。“双联行动开展以来,帮扶单位主要是在养殖业和种植业方面增加农民的收入。养殖业重点发展肉羊养殖,种植业则突出双垄沟播玉米,地里亩产增收超过千元。”永登县七山乡乡长陈光华告诉记者。

  如今,随着地膜西瓜、文冠果与兰州大接杏的套种,七山人更是感受到了产业富民的益处。文冠果,这种能够榨取生物柴油的经济作物,也正在逐渐取代双垄沟播玉米,与兰州大接杏一同成为七山人的支柱产业。“我们算了一笔账,兰州大接杏套种文冠果,亩产大约4500元收益。我们乡人少地多,人均接近8、9亩地,这么算下来,农民以后的日子就更加富裕了。”陈光华说。

  与七山乡相邻的通远乡,则打起了“羊倌”的主意。与单纯的肉羊养殖不同的是,联扶单位在通远做的是养殖产业链打造的大文章。通远乡双垄沟播玉米种植发展比较快,玉米秸秆资源丰富,再加上最近几年推广的饲草玉米及苜蓿种植,为良种肉羊繁育体系的培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记者在位于通远乡牌楼村的永登县永佳循环农业有限公司施工现场看到,这个占地73亩的大项目就包括了羊舍、青贮窖、草产品储存库、羊肉加工区等多个部分,将形成从养殖到销售的全产业链。“目前是一期工程,投资了600万元,二期则计划投资2400万元。项目建成后,通过青贮窖、揉丝打包等青贮方式,可年加工玉米秸秆3万吨,增加当地农民秸秆收入400万元;促进草食蓄发展,年育肥肉羊2万只。同时还能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养殖、种植业,加快致富步伐。”帮扶组长单位市委宣传部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

  与永登的富民产业不同的是,阿干镇马场村则靠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旅游逐渐致富。马场村距兰州市区27公里,主要以洋芋、百合种植为主,村内森林茂盛,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

  在帮扶单位兰州市旅游局和七里河区人大常委会的支持下,村里脑袋活泛的人家开起了农家乐,来招待前往马场村避暑的城里人。“8个人,周六来,没问题,你说的那个野菜保证给你提前准备,土鸡除了当天吃的还要再带两只回去,行呢!”马场村村民马玉敏一边接着电话,一边给埋单的客人算账。她的农家乐开了快两年了,生意很不错,天热时周末需要提前预订才会有座位。当记者问她的年收入如何时,她说:“一年收入啊?农家乐加上百合什么的,7、8万元吧!这是保守估计,我们村好多人家都是这个水平。

  来自相关单位的资料显示,去年,全市新增设施农业1.35万亩、肉羊16.2万只、土地流转13.9万亩,中药材、玫瑰、百合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116.84万亩,高原夏菜产量达到251万吨;畜牧业占农业增加值的14.8%。市委组织部扶持的永登县韩家井村,因大力发展红提葡萄产业,被农业部列为全国“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培育富民产业,是近年来全市双联工作主抓的重点工作。只有把富民产业培育起来了,农民增收、农村致富才能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富民产业的发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农民致富的内生动力。这种相互的作用,会使双联各项工作的推进非常顺利。”市委农工办主任朱宗诚说。

   改变: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自由转换角色

  如果说富民产业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那么双联工作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逐渐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让农民们自己开始思考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如何进行角色转换。

  在对永登县七山乡的采访中,记者意外地看到了所谓的“遮羞墙”——墙面粉刷得雪白,墙内是土屋。“不是说农民们开始致富了么?人均收入也提高得很快,为什么还住在这些土屋里?”记者问道。其实,七山乡党委书记刘复斌也正为这个问题苦恼着。“我们每次动员农民们改善居住环境、修房子,响应的人都特别少,有时我们也挺难办的。”据刘复斌介绍,现在的七山乡大约有7000多人,但常住人口只有3000人左右。除了一部分人整村搬迁以外,很多农民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自由来回”。

  “很多农民有了钱,就去县城买房子去了。特别是家里有孩子上学的,嫌这儿上学太远,就把小孩弄到县城去上学了,然后自己也在县城买了房子。只有在农忙或者地里有活干时才回来。偶尔在老房子里住几天,也就懒得收拾土屋子了。你说现在这情况怎么办?不盖新房子吧,验收时村容村貌过不去;盖新房子吧,又没人常住,划不着。加上本着农民自愿的原则,所以我们只有刷墙来遮挡一下。”刘复斌谈到这个问题时,又高兴又为难。高兴是因为农民有了新的更好的生活方式,甚至变成了城里人;为难则是因为面对一年一度的减贫考核,在村容村貌改善上办法不多。

  这种情况,在七里河区的魏岭乡和阿干镇也同时存在。这两个乡镇均属于七里河后山二阴山区,以种植百合为主导产业,同时因为离城区近,进城务工人员较多,有的村民在兰州市打拼多年,就干脆买了市区的房子,在城里安了家。家里的土地,则留给了留守的老人。魏岭乡晏家洼村的陈淑华是当地的女能人,两个孩子中职毕业后,去了上海工作。40岁的陈淑华于是动起了当月嫂的心思。如今,从业6年的陈淑华已经成为“金牌月嫂”,月收入过8000元,成为家里挣钱的主力。利用这些年挣来的钱,她在文化宫附近买了一套房子,动员丈夫和她一起进城,没想到丈夫舍不得手里的4亩百合,固执地守在老家,于是两口子只好过起了“鹊桥相会”的生活。值得一提的是,陈淑华的品牌效应引起了联扶单位和乡上的注意。针对魏岭乡离市区近的特点,联扶单位为乡亲们举办了家政、驾驶等多项劳务技能培训,陈淑华有好几个邻居都进了城,买了房,成了城里人。

  对于这一现象,市委联扶办专职副主任冯康斌给予更多的是支持和理解。“脱贫的目标是减少贫困人口。如果我们的农民都能因为双联和发展走出农村,成为自食其力的城里人,这样的效果远比我们坐下来细算农民人均收入要好得多。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农民通过掌握技能来走出农村,去城里发家致富,自豪地成为城里人。”长效:“一票否决”负激励机制让双联效果倍增

  在永登县武胜驿镇火家台村采访时,记者见到了市委办公厅驻村帮扶干部郑维成。他的孩子今年刚刚参加完高考,也就是孩子高考那几天,郑维成才抽空回了趟家。这一年多的驻村经历,让郑维成少了一些机关干部的清高,多了一些当地农民的实在。郑维成,是兰州市众多驻村帮扶干部的其中一员,他们辛勤的工作和努力的付出,除了履行帮扶的责任,还搭起了沟通联扶单位和帮扶对象的桥梁。

  双联工作开展两年多来,兰州市坚持把联扶作为一种责任和制度,强调“逢提必下”机制,对晋升县级领导职务、非领导职务的干部下派到联扶岗位工作1年以上,有很多机关干部都成为帮扶村的常客。特别是强化负激励机制,对年终联扶工作考核确定为不合格等次,联系村不能如期完成整存脱贫任务的,实行“一票否决”,把联扶工作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据市委联扶办相关负责人介绍,2013年,全市有7个组长单位、357个联扶单位,因联扶工作被取消评优资格;有1个组长单位向市委市政府作了书面检查;有2个乡镇主要负责人被调整或免职。同时,在实行“一季一督查、一年一考核”的基础上,坚持定期不定期督查相结合、综合督查与专项督查相结合方式进行督查,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去年对29个单位进行了通报。

  “今年的7、8、9三个月,我们还将下派60名县处级干部到乡镇、村开展联扶工作,并把联扶成效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联扶工作成为一种长效机制。”朱宗诚告诉记者。(首席记者 李晓霞)

  原文标题:“双联”,带来的不仅是脱贫

  原文链接:http://rb.lzbs.com.cn/html/2014-06/19/content_6509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