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联”力推城乡统筹
兰州新区所辖的54个建制村有13个是贫困村。截至目前,尚有9个村未脱贫,贫困户9093户,贫困人口32395人,贫困面为21%。如何让15万农村群众共同致富,成为新区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2年以来,甘肃省开展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成为席卷全省各地的扶贫风暴,也成为兰州新区开展扶贫工作的有效载体。
“我们一直把‘双联’视为兰州新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而实践也证明了,‘双联’的确可以在实现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起到第一推动力的作用。可以说,‘双联’使我们找到了一个实现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兰州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双联领导小组组长郭智强这样定位“双联”工作。
接地气
“政策宣讲”听民意解疑惑
在兰州新区,有一把能打开群众“心锁”、解开社会治理“死结”的万能钥匙——“双联政策宣讲团”。“宣讲团”不只宣讲各项惠民政策,更重要的,是各级联村干部借这种形式倾听民意、解答百姓疑问、解决群众困难。
“只有跟村民坐到一块,才能把最基层的民情民意带上来,把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落下去。‘双联’就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服务好群众最后一公里。”郭智强如是说。他在西岔镇漫湾村带头做了第一场宣讲活动。用一个半小时就征地拆迁和民生保障等政策进行专题宣讲,现场近200名来自兰州新区54个建制村的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和老百姓认真聆听,无一人离场。
新区“双联”办公室要求各成员单位进行对口进村宣讲,推动宣讲活动由点到面全面铺开:在重点镇村就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开展专题宣讲;同时,发挥挂职干部、大学生村官驻村工作优势入户宣讲。截至目前,已开展政策宣讲69场次,发放各种宣传书籍、政策宣传单3000余份(册),受益党员干部和群众3310人。
学经验
“抱团取暖”谋利益促发展
兰州新区在“双联”工作中整合资源,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让村民形成合力“抱团取暖”。
新区各“双联”单位学习借鉴有关经验,帮助联扶村探索土地流转集中经营、股份合作互惠发展等模式,成立了合丰发种植养殖营销专业合作社等新型集体经济企业15家。
合丰发种植养殖营销合作社在西岔镇漫湾村通过土地入股的形式,流转山旱地1250亩,政府配套8公里输水管道、打通6座涵洞、建成2座塘坝,实现旱地变水浇地。合作社前三年保底付给农民租金,以后随着土地收益逐年提高租费,并根据运行情况二次分红。同时,依托新区开发建设,区里就近输转劳动力9600多名,初步探索了一条农村多元发展的新路径。
今年以来,兰州新区通过“双联”工作,分两批对区内199个有发展前景的镇、村集体企业给予创业扶持资金995万元,每个企业5万元。这一举措,使得新区的农村小微企业快速发展,更多的农民在自家门口创业致富。
见实效
“富民惠农”攻扶贫奔小康
“以前我们喝的都是窖水,下课了每个班的班主任都要在窖跟前给孩子们打水喝,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都觉得很心酸。现在老师和学生都能喝上干净的自来水,多年的希望终于成了真。”方家坡小学校长宗明祖告诉记者。新区实施的自来水“校校通”工程,不但解决了多年以来46所中小学校7000多名师生用水难、饮水难问题,还通过液化气炉、电热水器等措施,历史性地解决了所有农村学校教学楼热水供应问题,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好评。
兰州新区将旧城改造、村村通安全用水列入“双联”工作重要任务,先后投资1028万元铺设自来水管道107公里,解决了22个自然村1.1万人的农村安全饮水问题。
2014年,兰州新区提出“双联”16项任务,涉及百姓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多个方面。截至目前,已投资7998万元建设小城镇到主城区的中川大道;投资800万元新修农村道路29.2公里;同时,开展园艺电焊、家政美容等职业技能培训2000多人(次),发放各类种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等宣传材料5000余份,提高了农民就业创业能力。
区里各单位投资9800万元实施了生态经济林项目,整合扶贫、水利、文化等项目资金6000多万元,实施了13个贫困村整村脱贫、特种林(红豆杉)种植、万头生猪养殖等30多个项目,优化了产业结构,带动了整体发展,使广大群众在融入新区开发建设的同时,成为新区建设最大的受益者。
《 人民日报 》( 2014年12月15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