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管齐下让“吃空饷”无所遁形
近年来,“吃空饷”现象在全国各地已然非常普遍,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据新华社报道,从全国部分地方公布的清查情况看,“吃空饷”者数目惊人,河北清理5.5万人,四川清理清退2.8万人,河南清理1.5万人,吉林清理8600余人……四省已有10万余“吃空饷”者现形。其中包括:边上学边领钱的“娃娃官”、获刑后仍领薪的前官员、工作关系已调出的前员工,以及“还魂”领工资的死亡人员。“吃空饷”现象已成为侵蚀财政资金的“黑洞”,涉及金额更是触目惊心。根据此前的公开报道,2013年河南省就曾大力整治“吃空饷”,当时清理出2.2万人,查纠违纪违规资金1.19亿元。河北省今年加大“吃空饷”资金追缴力度,截至7月底,共追缴回资金上亿元,占应追缴额的55.12%。
不上班但工资照领、福利照拿,“吃空饷”为群众所深恶痛绝。但是细究起“吃空饷”形成的原因,确实有些复杂。复杂就在于“吃空饷”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被动“吃空饷”,一种是主动“吃空饷”。何为被动?先来看一则新闻:2014年6月,湖南永州的前街道办副书记陈景云发帖举报自己吃空饷7年、诈骗国家20多万元,并举报全区有770名干部同样吃空饷。陈景云举报自己“吃空饷”,听起来确实有些奇怪,但是这种“吃空饷”的现象却并不少见,而是在全国各地都普遍存在,很多地方政府都出台有规定或政策,超过一定年龄的干部要改任非领导职务或者离岗退养。这些“改非”或退养人员每天无所事事,自然也不用上班,但通常工资照领,待遇不变。如果说被动“吃空饷”很多时候源于当地的人事政策,有其一定的特殊性,那么另一种主动“吃空饷”则是地地道道国家财政的“蛀虫”。什么“旷工饷”、“病休饷”、“多头饷”、“冒名饷”……花样繁多,屡见不鲜,这种主动“吃空饷”,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或侵吞公共财物,已涉嫌触犯刑法中的诈骗罪或贪污罪。其本质是利用权力满足私欲、中饱私囊,不仅吃掉了纳税人的钱,更制造了社会不公,挫伤了其他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但是,不管是被动还是主动,“吃空饷”都暴露出了我们在管理和制度设计上存在漏洞。这些年来,清退“吃空饷”的事情也时有耳闻,但是“吃空饷”却愈演愈烈,其主要原因是处罚太轻,仅仅是清退了“吃空饷”的人,但是却并没有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违规违法成本太低,导致“空饷”吃的有恃无恐。同时,人事制度上考虑干部年轻化、专业化上的一刀切政策,也是导致“吃空饷”的制度漏洞,这个责任追究起来却落实不到具体的哪个人。此外,人浮于事也是造成“吃空饷”的重要原因,一个人能干的活却要安排几个人的编制,人浮于事必然导致有人无所事事。无所事事自然就有了精力和时间去外面赚外快,体制内拿一块,体制外再捞一块,何乐而不为呢?
既然“吃空饷”暴露出来的是我们在管理和制度设计上的漏洞,自然治理“吃空饷”还得从管理和制度上下手。首先是明确问责,不仅要清退吃空饷之人,更要追究相关责任人。不仅是追究其纪律责任,还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对已涉嫌触犯刑法中的诈骗罪或贪污罪的责任人,要依法严惩,这方面要尽快明确骗取公共福利者的司法责任。除了追究责任,更根本的还是要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要打破沿袭至今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现行人事管理制度,突破有编制就有“饷”的铁饭碗制度,让职工的奖励、考核、竞聘、解聘制度完善起来,并且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如此双管齐下,才能使“吃空饷”无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