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大师去了
兰州晚报讯(记者何燕/文首席记者马军/图)新中国成立65周年前夕,新中国电化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我国著名教育家、西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南国农先生,悄然离我们而去。时间静止于2014年9月27日凌晨5时20分,享年95岁。“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及者,此则君子也。”南国农先生堪得此谓。南先生早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南国农先生怀着一腔报国热忱,带头响应周总理号召,于1950年7月与朱启贤、何基等带动230余名在美留学生冲破重重障碍,集体回国,主动要求到祖国最需要、条件最艰苦的大西北,60余年间无怨无悔,矢志不渝,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推动中国现代教育技术事业创新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是我国电化教育界的“国宝级”大师。
安详离去
“人生三件事:做人、做事、做学都重要,做人最重要。”这是2008年底南国农在浙江师范大学留下的寄语。
言犹在耳,斯人已逝。南先生的灵前,铺满了致祭的束束秋菊,寄托着人们的哀思,肃穆庄严。“根据先生生前遗愿,后事从简,吊唁时不收花圈、挽幛。”“南先生一生为人祥和,最不愿打扰他人。值此国庆长假,交通、住宿均不便的情况下,兰州以外单位如欲吊唁,建议采用发吊唁函、吊唁传真的形式,表达心意。”……在由南先生主创的《电化教育研究》主页上,沉痛吊唁之下,却处处显现着南先生始终如一为他人着想的品格。
灵前,守了一整天的西北师大教育技术学院院长郭绍青教授已熬红了双眼。“肺病是引子,更严重的是心梗。”南先生后半年的病情让所有人揪心。先生8月曾住院近一个月,不料后来又出现肾病。前天晚上,先生突然感觉不适,血氧降低很明显。紧急安排送院治疗后,病情略稳,送重症监护室。27日凌晨5时20分,先生最终还是走了!
交代遗愿
9月27日凌晨,南先生让人请来郭绍青交代后事。神志清醒的南先生委托郭绍青两件事:其一,以他个人名义,设立“南国农信息化教育发展基金”,奖励为电化教育实践领域做出贡献的人;其二,自己的病跟郭沫若、鲁迅差不多,不想拖累别人,只想安乐死。“大师之所以是大师,不仅仅在于他的学问,更在于他的人格力量。”第一件事,郭绍青说他无论如何都要变成现实。
“南国农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14年10月1日上午8时在华林山殡仪馆怀远堂举行。已经有多个高校的知名学者教授发来吊唁信和唁电,还有许多致电执意要参加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已经在赶来的路上。”郭绍青表示,明年将寻找合适时间,专门举行“南国农先生追思会”,邀请全国电教界专家来兰,共同追思南先生,举行“南国农信息化教育发展基金”成立仪式,将南先生为之奋斗了一生的电化教育事业传承下去。
未竟的宏愿
先生走了,留下未竟的宏愿。2010年,恰逢南先生90岁华诞,全国电化教育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96所高校的著名专家学者、24个省级电教馆、19家学术期刊约300余名代表齐聚兰州,弘扬南国农严谨的治学精神,研讨中国电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记者至家中专访南先生时,先生曾许下一个新的“5年计划”:重构电化教育理论体系。做好后,还想把设想的这个路线图和同行们在研讨会上讨论、完善,“我希望能实现这个想法”。
南先生一直有一个观点:电化教育姓“教”不姓“电”。2010年后,南先生一直忙于重构电化教育理论体系,做了很多工作,提出了许多观点,也发表了多篇文章。他的精力多半耗费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一书的编撰上,该书于2013年8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付梓。“这部书是整个理论体系重构的基础,先生为这部书付出了大量心血路,也是他生前编撰的最后一本书了。”
电教界举哀
先生走了,教育部以及全国知名学府和电化教育界领军人物的吊唁信、唁电似雪片般飞来。
“他的不幸逝世是国家和学术界的一大损失!”“南国农先生在学术和教育事业上的卓越成就必将彪炳史册,惠泽于学林!”教育部高教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北大、清华、华中师大等数十家高校或以单位或以个人名义发来吊唁信、唁电。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我国第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教育技术学科开创者与奠基人之一何克抗痛挽:“我虽未曾师从南先生门下,但南先生对我胜似恩师。我有许多学术观点,特别是不唯西方马首是瞻、破除西方学术权威迷信的观点(有时因此而使我成了少数派、甚至孤家寡人)都能得到南先生的鼓励与大力支持,并不惜篇幅,将反映我这些观点的文章在“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的显要位置发表,真让我感动不已!南先生对中国教育技术事业和教育技术学科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令人高山仰止,后人难以企及,南先生的学术思想将永远照亮中国教育技术事业和教育技术学科的前进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