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康县文化旅游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纪实

18.11.2015  09:59

  原标题:美丽乡村带来蝶变效应

  ——康县文化旅游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纪实

  记者 周者军

  正在进行的第二届“绚丽甘肃·美丽乡村”评选活动中,康县城关镇凤凰谷、白杨乡桂花、望关镇沈湾等7个村入围,全省各县区入围的村庄中,康县最多;在10月底结束的第三届“中国最美村镇”评选活动中,康县王坝镇大水沟村和阳坝镇分别荣获寻梦·2015年中国最美村镇文化遗产奖和产业富裕奖;今年8月,康县代表我省参加了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文化部在康县召开了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研讨会……

  作为有着4.8万贫困人口的康县,一时间成为关注的焦点。之所以如此,得益于康县依托良好生态优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基础,以农村文化建设为引领,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增加群众收入、加快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在山大沟深的贫困地区探索出了文化旅游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康县模式。据介绍,2014年,康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30元。

   美丽乡村遍地“开花”,绘就新农村建设新画卷

  初冬时节,沿着平整的水泥路走进康县铜钱乡罗坪村,一座座白墙青瓦的房屋散落在半山坡上,房前屋后是核桃、板栗等经济林。站在村后一块突兀山石处修建的凉亭里,放眼望去,山间层林尽染、河谷溪流潺潺,如山水画一般。

  村委会主任罗彩花告诉记者,如果不搞美丽乡村建设,村里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美景。罗坪村是康县已建成的236个美丽乡村之一。

  康县森林覆盖率高达66.7%,目前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45个,贫困人口4.8万。从2011年开始,康县针对全县80%以上的群众居住在深山峡谷及林缘地区,灾后重建房屋与危旧房屋混杂,群众生活环境脏、乱、差的实际,围绕房、路、水、电、产业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转3版)

  (接1版)按照基础设施配套化、经济发展产业化、村容村貌园林化、家庭院落花园化、村风民风和谐化、管理机制长效化的“六化”建设标准,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特色惠民工程。

  康县县委书记李廷俊告诉记者,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全县350个村统一规划、分年建设、整体推进,一张蓝图绘到底,通过“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办法,把农村危房改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扶贫开发、以工代赈、造林绿化等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向美丽乡村建设,并按照“不砍一棵树、不埋一眼泉、不毁一株草、不挪一颗石,把每一个村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来设计,把每一户都作为一个小品来改造”的理念,对村庄进行精心打造。

  5年时间,康县整合各类项目,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2.8亿元,撬动信贷资金2.6亿元,把农村交通、饮水、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和重点,基本实现了“五通”(通车、通水、通邮、通电话、通电视)和“五化”(道路硬化、村容净化、家庭美化、四旁绿化、屋室亮化)和“五有”(有广播电视室、文化图书室、卫生室、购物网点和活动场所)。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生态旅游型、古村修复型、产业培育型、环境改善型、文化服务型等不同类型的美丽乡村236个,占全县所有行政村的67%,3.4万户群众实现了安居乐业之梦,占全县农村总户数的72.3%。

  豆坪乡西沟村是康县较为典型的贫困村。去年以来,康县拓宽硬化了西沟和周边成沟、黑竹等村的通村公路,并整合资金对群众危房进行了改造,建设了党员活动室、停车场、休闲广场等公共设施,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村庄变美激发了群众的发展热情,西沟村调整产业结构,大面积种植蔬菜,成为豆坪乡有名的蔬菜专业村。

  和西沟村一样,康县越来越多的村庄、乡镇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带动下,产业得到优化升级。现在,铜钱乡罗坪村的整村魔芋种植,阳坝镇、两河镇、白杨乡的茶叶产业,望关乡、平洛镇的万亩核桃林带,豆坝乡的高山蔬菜等都已成了当地村民致富的主导产业。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

   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贫困群众增收有了新途径

  虽是冬日,走进康县城关镇美丽的凤凰谷村,只见清澈的小溪穿村而过,溪边的农家小院掩映在黄叶婆娑的树林中。在风光如画的村落里,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或品农家饭,或在农家客栈小憩,或漫步在村间小道,尽情享受世外桃源般的农家生活。

  “虽说是淡季,可我们村农家乐的生意依然不错,每天仍有五六拨客人。”凤凰谷村旅游公司经理史得意自豪地说,立冬前,到村里考察、摄影、写生、观光的客人特别多。“凤凰谷村有今天,主要是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蝶变效应。”

  立足丰富的生态资源、旅游文化资源和美丽农村建设成果,康县坚持“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品一韵、一家一特”的思路,围绕体现乡村田园、乡村生活、乡村文化、乡村民俗和乡音乡愁,大力发展生态养生乡村旅游业,全面推动旅游扶贫工作,以旅游示范村和示范户建设为载体,在全县选择12个乡镇、36个村的123户有建设条件的农户,开展了以创建123张床位的“十村百户千床”工程,不断拓宽贫困村增收渠道,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目前,全县累计建成旅游扶贫村6个,打造生态旅游专业村50个,农家客栈105户,发展旅游专业合作社(公司、协会)3个。通过农家客栈、旅游专业合作社、旅游商品生产加工专业户的带动,直接从事乡村旅游的人数达到1320多人,间接从事乡村旅游的人数达到3190多人。农民通过办农家乐、农家客栈、售卖土特产、手工制品等,收入明显增加。

  康县县长文元旦告诉记者,靠美丽乡村的吸引,全县旅游接待人数由2012年的63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9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由2.94亿元增长到5.14亿元。今年“十一”长假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10.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15万元,同比均增长62%以上,其中乡村旅游接待人数6.12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到1224万元。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带动下,农村村容村貌和群众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观,生产生活方式和环境卫生条件得到大幅度提升。

  凭借美丽乡村和乡村旅游这两张靓丽的名片,康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度提升,仅去年以来,国家有关部委和陕西、四川、宁夏、青海、湖北、广西等6省区30多个市州150多个县区6000多人到康县参观、考察、学习。

   农村文化落地生根,农家幸福指数芝麻开花节节高

  上百年的老宅、磨苞谷的老磨坊、古老的造纸术,还有村史馆内收藏的十六代人的家谱祖训、收庄稼时的嚎筒、养蜂用的蜂斗……走进康县白杨乡朱家沟村,一件件农村生产生活中的老物件,让人真实地体验到了朱家沟村的历史变迁。

  这样的场景在康县王坝镇大水沟村、长坝镇花桥村等30多个村同样出现。

  近年来,靠美丽乡村逐渐富起来的村民,不断以乡村文化建设来增加美丽乡村的内涵,每个村都精心复制和还原了农耕文化、传统文化实物,收集村庄大事、旧时器物,寻访家训家规,建成了各具特色的村史馆。

  “贫困村实现脱贫,不光村子要美丽、收入要增加,村子的文化也很重要,有了丰富的精神生活,村民的幸福指数才算真正的高。”康县文体局局长巩林告诉记者,近年来,康县在大力推进扶贫攻坚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精耕“文化沃土”。

  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康县坚持突出地方特色,积极引导各村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培育打造以梅园沟景区、百公里生态风情线等为主体的生态旅游文化,以古道古镇、古桥古庙等为主体的茶马古道文化,以地域特色文化品牌男嫁女娶、霸王鞭、锣鼓草等为主体的民间民俗文化,按照生态旅游、传统民俗、红色文化、休闲健身等不同类型,适宜舞台的建舞台、适宜广场的建广场,分片分区域按类别因地制宜改造建设。

  大南峪乡的“开心驿站”舞蹈队、阳坝镇油坊坝村的梅园神舞舞蹈队、王坝乡王坝村的棒棒鞭演出队、豆坪乡豆坪村的唢呐演出队等民间自办文艺社团,坚持常年活动演出,发挥本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传统优势。

  不同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在乡村争奇斗艳、各展芬芳,并得到活态的传承、创新,形成了广大群众能积极主动参与、乐于表现的良好氛围,沉甸甸的“文化果实”让村民越来越强地感受到社会发展给他们带来的幸福感。

白银市靖远县获“全国文冠果之乡”称号
   中新网甘肃新闻电  据甘肃林业网披露,商务之窗
兰州新区旅游接待量创新高
     2019年“十一”国庆黄金周期间,兰州新区旅游市场火爆,接待量再创新高,接待游客突破15.商务之窗
靖远举办第三届“小口大枣”采摘旅游节
      绿树爽朗映硕果,惠风和畅迎嘉宾。商务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