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县探索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土地流转激发无限活力

11.12.2014  15:14

  原标题:土地流转激发无限活力

  ——靖远县探索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中国甘肃网12月11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 (记者 李保荣 通讯员 宋秉棣)如今,在靖远农村,方兴未艾的土地流转引发了一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山野荒坡的干旱地,变成了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争相承包的“香饽饽”;放下锄头的庄稼汉,摇身一变成了企业、农场的工人,有了“双份收入”;单打独斗的传统农业耕作模式,正在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迈进,激发出现代农业发展的“无限活力”。

  撂荒地变成“香饽饽”

  11月4日,记者驱车来到靖远县若笠乡。在阜丰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一排排蓝顶白墙的标准化养殖圈舍整齐划一,一群群洁白的肉羊悠然自得。种植基地上,农民们正在收获马铃薯,一辆辆收割机往来穿梭,一袋袋分拣好的马铃薯有序摆放,田间地头一片繁忙。

  合作社董事长赵宗奎介绍,这里原是一片撂荒地。2009年,他成立了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的方式,先后从附近4个村、300多户农民手中承包了1.2万亩土地,投资270多万元建成标准化养羊小区发展肉羊产业,同时规模种植马铃薯、玉米和苜蓿等农作物。“今年,我种了1000亩玉米、3000亩马铃薯、4000多亩苜蓿,再加上出栏羔羊1500只,预计收入能达到650万元。”赵宗奎高兴地对记者说。

  若笠乡曾经贫穷、偏僻,境内山大沟深,十年九旱。“大部分群众搬迁走了,致使大量土地撂荒闲置。如今,土地流转给这里带来了新希望。目前,全乡流转土地4万亩,占全乡耕地总面积的33%。”若笠乡副乡长杨文静说。

  兰州客商赵先成去年在若笠乡曹岘村流转了6000亩土地,今年种植了1500亩马铃薯,预计纯收入可达100多万元。甘肃万林科技有限公司在五合乡流转旱地3万亩,种植文冠果、番茄、荞麦、油牡丹等农作物,公司计划再流转土地9.8万亩,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

  截至目前,靖远县通过转包、出租、转让、互换、入股等模式流转农村土地18.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85%,流转给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种植养殖大户14万亩,占流转面积的75.7%。

  农民挣上了“双份钱”

  “同样是在自家土地上忙活,挣的是双份钱,一份是地租收入,一份是务工收入。”五合乡贾寨柯村农民乔建军喜滋滋地说。

  乔建军家有4口人,有旱地30亩,一年土地流转可收租金3000余元,父母和妻子在万林公司打工每年能挣近2万元,加上自己农闲时间外出打工收入的2万元,(转2版)

  (接1版)一年下来家庭收入能达到4万多元。

  据万林公司基地负责人介绍,公司每年在当地雇佣长期工和临时工,年支付劳务费400多万元,支付地租300多万元。

  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从事工业、建筑、服务等行业,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开辟了农民收入新来源。一方面农户通过流转土地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另一方面龙头企业和种植养殖大户又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今年,靖远县就近就地转移劳动力4万多人次,实现劳务收入4.5亿元,人均年创收1200多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

  “土地流转不仅使农民从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里解放了出来,也从根本上减少了土地的荒芜,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县农经站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负责人王兴东认为,农村进行有序的土地流转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

  来到靖远县五合乡白塔村村民魏永军的家庭农场,成片的玉米种植基地蔚为壮观,几辆收割机在轰鸣声中向前行驶,一辆辆满载着金黄玉米的拖拉机飞驰而过……

  “土地流转让规模化种植变成了现实,不仅能大面积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又能提高机械化耕作水平。”魏永军说。

  近年来,魏永军流转土地3000亩,用于种植玉米和苜蓿等农作物。通过统一标准,统一管理,集中浇水、施肥,既省时又省力。通过生物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施肥等新技术成片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加上旋耕机、播种机、收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机械化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今年,他种植的1300亩玉米亩均产值提高了20%,收入可达40多万元。

  土地的合理流转,不仅让农业规模化生产变成现实,更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永新乡农民同晓利流转土地6000亩,成立了靖远雪山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由合作社提供种子、地膜、技术、销售一条龙服务,引导农民种植甘草、防风、羌活、红花、党参等20多个中药材品种。短短几年时间,合作社已发展入社成员312户、1600余人,辐射带动周边永新、兴隆、双龙、石门4个乡种植中药材2万余亩,年产值达1300多万元。

  通过发展中药材种植,有效改变了当地种植品种单一、经济收入低下等问题,不仅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还大大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以前山地、旱地种植小麦和谷子,亩产百余斤,收入仅几十元,现在种植1亩中药材收入可达四五千元,投入产出比增加了50倍。”同晓利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土地流转在靖远大地迅猛发展,顺应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土地向种养能手、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集中,改变了分散经营的传统耕作模式,加快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步伐,让人们看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无限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