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 打造美好生态田园

22.07.2016  11:02

      编者按: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是经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批准,由水利部组织实施、地方农业综合开发机构参与管理的部门项 目。

 

      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属陇山西南麓渭河北岸支流牛头河流域,牛头河干流呈左拐湾马蹄形,主要支流均来自右岸,自上游到下游依次有汤峪河、樊河、后川河、白驼河、稠泥河。流域内名胜古迹众多,文化积淀丰厚, 据《水经注》记载,轩辕黄帝就出生在牛头河上游山门镇轩辕谷,因之而称清水县为“轩辕故里”。全县总土地面积2012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698km2,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80.4%,多年平均侵蚀模数5213T/km2,年侵蚀总量达5026.53万t,水土流失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全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清水县在国家农发办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连续6年实施清水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白驼河、松树河、汤浴河等重大项目,不断适应农业发展新要求,及时调整开发思路,加大投入力度,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已成为全县投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力军,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快速发展。

 

      树立光辉业绩

 

      开展联合调研,启动实施农发陕甘宁梯田建设。2009年9月,时任水利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鄂竟平会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王建国率领联合调研组,对甘肃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进行了考察调研。2009年10月,在联合调研的基础上,水利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决定启动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陕甘宁梯田建设项目,由此拉开了农发资金支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序幕。

 

      白驼河项目区由邓家沟和东沟河2条小流域组成,总面积86.95km2,水土流失面积78.82km2,占总面积的90.65%,涉及红堡、白驼2个乡镇14个行政村的1.68万人。项目区地形破碎,坡耕地分布较多,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直接影响了区域内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为此,在2010年,甘肃省水利厅、甘肃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将清水县确定为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陕甘宁梯田建设项目的16个县区之一,清水县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结合《甘肃省500万亩梯田建设规划(2009—2012年)》,启动实施了清水县农业综合开发陕甘宁梯田建设白驼河项目。通过3年综合治理(2010年-2012年),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9.40km2,其中兴修梯田1780hm2,配套田间道路81.3km,林草措施160.2hm2,区域内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原来的50.46%提高到75.07%。项目区水土流失得到初步遏制,坡改梯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依托梯田建设狠抓产业开发,建成万亩优质核桃示范基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初步显现。

 

      三年来,清水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陕甘宁水土保持梯田建设在省政府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年度考核中,连续三年进入全省优秀等次。2012年6月30日省政府在天水市召开了全省梯田建设现场会,全省14个市州政府分管领导、水务水保局长在项目区进行了学习观摩,清水县被省政府授予“全省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省级示范县”,清水县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总结成功经验,启动实施新一轮农发梯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建设成果逐步引起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2013年,全市精品示范小流域综合治理现场会议在清水召开, 认真总结和推广了清水县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做法和经验。同时,甘肃省水利厅适时启动实施了新一轮清水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松树河项目,项目区总面积9.18km2,水土流失面积8.60km2,占总面积的93.68%,涉及松树乡的2个行政村的0.24万人。通过1年综合

 

      治理,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68km2,其中兴修梯田356.72hm2,配套田间道路13km,林草措施9.45hm2,谷坊9座,区域内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原来的37.14%提高到79.88%,项目区基本形成了坡地梯田化、梯田产业化、产业林果化,林果业、畜牧业得到蓬勃发展,初步建成万亩优质核桃示范基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民生条件得以改善。

 

      实施规模治理,进一步加快推进农发梯田建设。2014年,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由小范围零星治理向大范围规模治理转变,小流域治理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汤浴河由任家后沟、王尧沟、方家沟、马家河、窑院沟、赵家沟等6条小流域组成,总面积75.01km2,水土流失面积73.37km2,占总面积的 97.78%,涉及新城、白沙2个乡镇9个行政村的0.82万人。项目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交通不便,土地利用率低,农业生产条件差。为此,根据水利部、国家农发办审定的《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甘肃省实施规划(2014—2019年),清水县启动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汤浴河项目,每年治理1条小流域,共治理6年。通过2年综合治理(2014年-2015年),重点打造完成了汤浴河项目区的任家后沟和王尧沟两条小流域的整治,共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9.34km2,其中兴修梯田268.01hm2,营造水保林271.82hm2,栽植核桃经济林202.05hm2,种草47.57hm2,封禁治理1144.55hm2,谷坊23座,配套田间道路21.8km,区域内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原来的42.99%提高到87.71%,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建成了优质核桃示范基地,通过封禁,充分发挥了生态环境自我修复能力,生态步入良性循环。甘肃省水土保持研究所在此建立监测区,常年对梯田建设区域内果树套种洋芋和油菜,对土壤改良、施土配肥、科技推广、作物增产等跟踪监测,促进了项目区农民增收。经监测,正常年份内梯田小麦亩产净增182公斤,尤其是马铃薯的增产效果最为显著,梯田中马铃薯平均亩产可达2500公斤左右,比坡地亩均增产1000公斤。2016年5月21日—24日,在全市水土保持培训班上,培训期间,天水市水保局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各县(区)水保局局长、副局长及专业技术骨干共计70余人实地观摩了清水县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任家后沟和王尧沟两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汤浴河项目区内有个汤浴温泉,为全国十三大名泉之一,甘肃省工人疗养院和体育训练基地座落其间,吸引了不少人来这里洗浴、疗养、休闲、度假,两条小流域通过治理,不仅改善了当地人居环境,缓解了该地区的水土流失,而且成为了汤浴河项目区内汤浴温泉的生态屏障,为清水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希望之路”添加了几分灵气。

 

      2016年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汤浴河项目方家沟流域正在招投标阶段,计划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9.67km2。

 

      铸就永恒丰碑

 

      通过连续6年的不懈努力和艰辛耕耘,纵观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窖配套”的美好生态田园正在形成,并呈现出了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步伐不断加快,力度不断加大的良好发展态势。据统计,截止2015年底,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累计完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3.98km2,完成3个项目区(白驼河、松树河、汤浴河)5条小流域(东沟河、邓家沟、张家沟、任家后沟、王尧沟),5个乡镇(白驼、红堡、松树、新城、白沙)23个村的梯田建设5938hm2,营造水保林2473.22 hm2、经果林723.29hm2,种草118.81 hm2, 封禁1144.55hm2,谷坊32座,水窖1332座,涝池27座,整修硬化主干道路116.1km,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了79.58%。

 

      多年来,清水县历届党委、政府通过积极争取国家投资,依托项目建设,坚持不懈地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开展以梯田建设为载体,以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单元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先后实施了巩固退耕还林口粮田建设项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项目、全省第一轮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和新一轮75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等一大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取得了辉煌成果。据统计,截止

 

      2015年底,全县累计完成综合治理面积1182.80km2,其中兴修梯田32000hm2,兴建各类小型水保工程380座(处),治理程度达到了69.66%。共有6个乡镇的129个村基本实现了坡耕地梯田化,梯田化程度达到了73.26%。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能力得到明显加强。

 

      如今,当你来到清水县城,穿城而过的牛头河已被打造成靓丽的城市生态名片呈现在人们眼前,整洁的大堤如两条巨龙,守护着沿河两岸百姓的安宁;澄澈的河水静静流淌,滋润着广袤的土地。当你来到项目区,穿行在沿途公孙轩辕生长过的谷地和山丘,能够感受空气的清新、小鸟的啼鸣,经过治理的小流域飞绿吐翠,花果飘香,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展望未来,清水县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人为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数十条小流域亟待治理。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的实践凝聚了清水儿女的智慧,彰显了清水儿女的勤劳,伴随着大步前进的脚步,清水儿女正在用自己的双手,治山保水,负重拼搏,奋力开创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新局面,为建设美好清水家园而努力奋斗!(供稿: 康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