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静宁县四项举措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06.08.2014  15:43

   中国甘肃网8月6日讯 (通讯员 李征兵)静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静宁县紧盯“三项”重点任务,瞄准“四风”突出问题,认真落实“三张清单”制度,采取四项举措狠抓即知即改,有效解决了一批突出问题,集中力量化解了一批遗留问题,防微杜渐遏制了一批苗头问题,畅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目前已办理网络留言361条、群众来信来访110件,整改销号突出问题2601条。

   精简“瘦身”,查摆“四风”树正气。 针对文山会海、公车私用、超标用房等问题,下功夫真改实改。研究起草《关于进一步完善会议制度加强会议管理的通知》,对能不开的会议坚决不开,可以合并的会议一律合并。专门下发精简简报资料有关工作的通知,对全县简报资料进行清理,切实减少了简报资料的种类和数量。严控三公支出,完善公车管理。对全县办公经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核准,对不符合规定的经费支出,一律取消,对各单位固定资产重新登记造册,对“小金库”继续进行专项清理整顿。活动开展以来,县委、县政府下发文件同比减少19.7%,会议减少38%;党政机关清理超标办公用房197间,收回租借办公用房140间;全县“三公”经费比上年实际执行标准降低30%,各活动单位已削减132万元;加强公务用车管理,县城内开会一律不用公车接送;全县1128名党员领导干部作出会员卡“零持有”报告;在重要节假日开展明察暗访,严肃查处违规违纪6人(次),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惠民富农,措办实事解民忧。 抢抓国家政策机遇,争取实施六盘山片区交通扶贫攻坚示范试点县、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示范试点县、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县和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四大项目”,静秦公路改建、“五村联创”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基础条件明显改善。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增收、住房、上学等突出问题,扎实推进“双联”行动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完成果园新植10万亩、补植5万亩,建成“三级五类”标准化示范园30万亩,认真措办利民惠民实事190件。发放城乡居民养老金2247.8万元,城市低保资金1118.1万元,农村低保资金2258.2万元,医疗救助资金736.2万元,救助困难群众2245人次。积极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新增城镇就业2586人,开发公益性岗位307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7%,引进紧缺专业高校毕业生94名,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65万元,输转劳务10.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6.1亿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整完善新农合补偿政策,推行分级诊疗试点工作,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达到380元,参合率达到98.2%。文屏教育园建设进展良好,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瞄准重症,集中整治解难题。 积极回应群众利益关切,协调各方力量,下功夫解决“三大难题”。针对群众反映的饮水质量问题,广泛勘查论证,多方筹措资金,开工建设了界石铺北山等16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实施了甘渭河庙堡水源地和司桥牟沟水源地建设工程,完成了城区居民饮水水源地切换,有效改善了群众饮用水水质。针对城区道路破损问题,加快城区道路改造工程建设,东城区与教育园区道路贯通一期工程已建成路基工程,重新油铺城区道路6条3.4公里,维修破损路面2万平方米,提升了城区道路通行能力。同时,乡镇通畅工程已建成路基320公里,完成垫层及基层180公里,硬化路面60公里,静秦公路改造项目已完成路基工程和砂砾垫层,建成水稳层35公里,油铺路面11公里,治平刘河桥和甘沟河改造工程正在加固桥面,李店河桥已建成桥墩,预制梁板12片,汽车南站项目正在建设基础工程。针对工业园区土地以租代征历史遗留问题,主动听取当地群众意见,严格按照相关政策规定,依法征用工业用地,稳妥化解了矛盾纠纷,维护了群众切身利益。通过整合扶贫开发、危房改造、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实施甘沟屯堡等50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和界石铺崔岔等18个整村推进项目,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

   重塑形象,优化服务转作风。 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集中落实年”活动,整顿后进基层党组织63个,引导149个双联单位与220个双联村(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组织2264名机关在职党员到社区参加志愿服务,统筹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成立30个村级农技服务所,选聘91名农民技术员开展技术服务,推动富民产业转型升级。建成县级标准化政务服务中心和24个乡镇便民服务网点,设置办事窗口20个,开展“一站式”审批及公共服务事项54项。扎实推进效能风暴行动,组织“两代表一委员”和服务对象,集中对执法监管部门、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开展行风政风评议。全县窗口服务单位对受理的审批服务事项按照“即办件、承诺件、联办件、上报件、补办件、退办件”分类办理,具体工作中实行首问责任制度,一次性告知制度和公开审批内容、办事程序、政策依据、申报材料、承诺时限、收费标准“六公开”,彻底扼制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衙门”习气比较浓重等不良现象,畅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