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韬:让厉行节约拒绝浪费成为我们社会生活的常态
作者:王韬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勤俭节约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回望党史,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者从自身做起,勤俭节约,将“一穷二白”的中国带入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专门作出重要批示。中共中央先后下发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六项禁令》,正式制定出台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向全党全国全民发出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伟大号召。
环境氛围可以对人的行为产生强烈的暗示和诱导,铺张浪费绝非小事,只有杜绝“中国式剩宴”,才能进一步凝聚党心民心,实干兴邦,共圆一个“中国梦”。我们应当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信仰传递正能量,全民共筑中国梦,让厉行节约拒绝浪费成为我们社会生活的常态!
曾有过这样的亲身经历,久久难忘:三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在回家的路上途经平日买菜的菜铺,当时菜铺的门已经关了,门口堆放了一堆烂菜叶,这时我发现昏暗的灯光下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正在捡拾烂菜叶,每当有人经过,老奶奶就背光站着,躲躲闪闪的不想让人看到自己的窘迫,当时我的心里突如其来的一阵难过,想想自己平日买到不好吃的早餐就扔掉,吃不了的也扔掉,平时吃剩的饭菜也随时倒进垃圾桶里……于是又一阵自责。
曾读过这样一则故事,引我深思:一群在德国就学的中国留学生,有一次在餐馆吃饭,点餐时大手大脚,浪费严重。邻桌的一位德国老太太实在看不下去了,就上前阻止他们。中国留学生们很不解:“我们花的是自己的钱,与你有啥关系啊?”老太太说:“你们花的是自己的钱不假,但你们浪费的,却是别人的劳动成果”。的确如此, “一粒米,千滴汗”,这一餐饭一粒米中包含了多少的辛劳和汗水!我们自己在糟蹋浪费时可曾想过劳动者的感受?
曾有这样的扪心自问,倍觉羞惭: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大家的腰包是鼓起来了,可是一部分人却逐渐抛弃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舌尖上的浪费成了时下最流行的现象。很多消费者点菜时只“爱面子”不“讲实情”,“讲排场”不“求健康”。有人重排场,点起菜来“贪得无厌”,吃一半倒一半;有人好面子,觉得剩菜打包就要被人笑话。炫富和攀比的心态,严重扭曲了我们的消费理念。触目惊心的“中国式剩宴”,全国每年浪费的食物竟达2000亿元人民币!这让告别了饥饿基本温饱历史不久的中华民族情何以堪?!
“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如此。”按照最新2300元的扶贫标准,我国目前还有超过1.2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均GDP、人均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低,东西南北地区之间的发展还存着不小差距。这些都是我们不能回避的现实。当下,提倡个人节俭和社会节约就显得尤为重要。想想吧,在城市里,还有许多下岗工人靠社会救济金生活,在农村,还有许多孩子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在西部山区,还有许多人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奔波。我们国家还没有富裕到可以比阔斗富的时候,勤俭节约的美德不能丢。我们更应该时刻牢记勤俭是美德,节约是责任。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反复证明了这个颠不破的真理:奢”能败国、败家、败自己。古罗马四处征战,有一支欧亚大陆最强悍的军队,但却因为骄奢淫逸致使古罗马四分五裂。素以能征善战著称的满清“八旗兵”,短短几十年挥师入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但他们逐渐沉湎于轻歌曼舞、锦衣玉食之中,最终昏聩腐朽,丧权辱国。“八旗子弟”也成为纨绔和低能的代名词……历史和现实一再雄辩地告诫我们: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繁荣昌盛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社会是难以长治久安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华社《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作出批示,要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从东北地区到西南地区,从高原边陲到江南水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引起强烈反响。英国伟大的教育家塞缪尔·斯迈尔斯在《品德的力量》一书中说“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只要我们每个人发挥出自己的正能量,社会风气就会逐渐改变。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从今天起,节约每一滴水,天长日久,我们就能节约一个江河;从今天起,节约每一张纸,日积月累,我们就可能节约一片森林;从今天起,节约每一度电,日积月累,我们就可能节约一座小型发电站。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节约每一粒粮,节约每一分钟,节约每一分钱;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就让我们从今天做起,让厉行节约拒绝浪费成为我们社会生活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