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手记]定西众甫博物馆馆长刘岐江:走进河西走廊

05.06.2015  19:57

   走进河西走廊

  刘岐江(定西众甫博物馆馆长)

  我收藏齐家文化玉器二十余年,2007年创办了定西众甫博物馆。

  多年来,我在定西这片养育我的土地上,发掘本土文化,收藏了大量的马家窑彩陶和齐家文化玉器。这两类甘肃史前涉及范围最广的文化类型,可谓是人类艺术和文明的先驱。

  玉是华夏文明的灵魂,叶舒宪先生曾说,中国文化是以玉为至高信仰的玉教文化,华夏玉文化从神玉时期走向王玉时期历时8000余年,自早期神玉时期到后来的王玉时期延续千年的历史跨度里,齐家文化玉器作为物证记录了史前这段民族的最高精神崇拜,它地域分布极为广泛,面积广博,文化辐射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四川。如今发掘出的大量齐家文化玉器,大量出土分布在甘肃的临夏,陇中和陇东地区。

  在长期的收藏经历中,我发现齐家文化玉器中存在很多精美的新疆和田玉制作的玉琮、玉壁、三合玉璧。当我收到和田玉质的齐家玉礼器时,我经常在想这和田玉远在千里之外,古代先民是如何将它们运送而来?尤其是这次驱车行走在河西走廊,茫茫戈壁,漫天的黄沙,一步一步,一站一站地运送,令人充满想象。为此,我曾听到过很多种解释,有人认为史前此时期地貌、生态并非如今的干旱、荒凉,而是水草肥茂,物质丰富,靠着发达的水运一站站辗转而来;也有人认为取玉之难,历尽千难万险,各种说法都理由充分,似乎皆能言之成理。

  这次我参加了西北师大、《丝绸之路》杂志社及中国社科院各位专家举办的"中国玉石之路与齐家文化研讨会暨玉帛之路田野考察活动”,因为我长期收集齐家玉,想了解学界专家对齐家玉乃至西部文化的理论认识,所以便加入了考察的队伍。

  第一站到武威的民勤县,上午看了三角城有大量的沙井文化彩陶片,并且存在此时期煅烧的古代窑址,汉砖汉瓦更是不胜列举,我在实地亲身感受、了解到此地沙井文化的特征,在遗址现场,烈日曝晒下,置身于古人居住、生活过的场所,红沙陶片遍地即是,有种与古人对话的亲切感。这样的感觉是我长期收藏玉器、陶器以来常有的感受,当触摸着这些遗留着古人精神气息的物件时,仿佛古人就站立在对面,我似乎都能感受到他的气息。在民勤博物馆,沙井文化的彩陶陈列在展柜中,结合早晨实地考察的感受,感触更深。

  在山丹河(古弱水)西南岸至川口东岸的四坝滩遗址,我突然闪念而过,面对四周被茂盛的大麦田地包围的四坝滩遗址,可以看出早在四千多年前四坝先民就已经用智慧的双手点燃了古代文明的星火。作为河西走廊最重要的含有彩陶的青铜文化,四坝文化与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较为接近,说明与这些文化类型有过相互的渗透,而特殊的地理位置又注定四坝文化中有中亚文化的影子。

  在东、西灰山遗址,这一古代四坝先民居住过的生活堆积层,我又一次看到了马厂文化的陶片,找到了文化交流的物证。黑水国遗址亦是如此,虽然没有看到玉料加工的实物,但是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在挖掘中发现了绿松石、玛瑙、水晶、蚌壳以及玉器、玉料等,再次印证了河西走廊作为交通要道,促进和激发的文化交流,这说明作为神性象征的玉料,此地是重要的一处传递站。

  玉门火烧沟文化具备齐家文化的部分特征,然而又具备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东西文化的交汇和融合产生了自己独有的文明。

  当我看完河西走廊现存的史前文化遗址之后,我突然有种强烈的感受,凉州以东以皇娘娘台为代表的文化类型基本属于齐家文化,凉州以西史前文化以东、西灰山为代表的都是四坝文化。

  齐家出土大量玉礼器,这与四坝文化中星星点点的玉器出土状况形成强烈对比,那就可以说,这两种文化形态区别较大,形成这样的文化差异,据我推测,应该是源自于两种族群不同的信仰,齐家以玉为至高无上的信仰,这样的玉教信仰后来渊源流长,成为我国玉石崇拜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四坝文化,或许存在本土的信仰,或者其他我们暂时无法解释的原因,导致出土玉器少之又少。

  四坝文化作为河西走廊文化带中重要的一个文化驿站,新疆和田玉这种象征神灵与王权的玉料,一路运送必须经过四坝文化这一重要的传递,它如接力棒一般薪火传递,正是这种如驿站般的传递,才有了河西走廊绵长悠久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