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精准给力,陇南贫困藏乡渐“变脸”

04.08.2015  14:04

    凝聚力量攻坚,因地制宜施策。陇南市以“两个共同”为目标,全力实施“433”发展战略,把武都区坪垭乡、磨坝乡,宕昌县新城子乡,文县铁楼乡4个藏族乡精准扶贫工作做在了细处、做到了实处,帮助藏乡群众走出了一条可持续脱贫致富的新路———

    红白条纹装饰的墙面、屋顶的“沙嘎帽”、随处可见的面具图腾、河谷间的老磨坊,还有咂杆酒四处飘溢的香味儿……

    盛夏时节,走进依山而建的文县铁楼藏族乡白马山寨,让人感受到一股浓浓的白马人民俗文化气息。

    “通过日渐升温的乡村旅游,不仅保护了民俗文化,更加快了精准扶贫脱贫步伐。”铁楼藏族乡党委书记曹斌告诉记者。

    健全工作机制,凝聚帮扶合力,因地制宜施策……近两年来,包括铁楼乡在内的陇南市四个藏乡贫困村社渐渐“变脸”。这,要归功于全市上下精准扶贫“三部曲”的奏响。

    紧扣一个主题———

    健全机制,政策扶持,凝聚合力促发展

    自然条件严酷,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各项生产生活指标既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又与相邻的甘南藏族群众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一直以来,这是陇南市武都区坪垭、磨坝,宕昌县新城子,文县铁楼等4个藏族乡的现状。

    面对繁重的藏乡扶贫任务,陇南市坚持领导包抓,各方联动,健全了帮扶机制。市四大班子“一把手”每人包抓一个民族乡,主要领导带头“啃硬骨头”,宕昌、武都、文县分别确定县(区)常委每人包抓一个藏族村,其他各县党政领导把双联点和示范点确定到民族村,市、县(区)两级共有127名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帮扶民族村社。

    同时,确定四个藏族乡的42个民族村,各由1名市、县(区)主要领导牵头,1个市直单位和1个有实力的企业联村联户,群众不脱贫,双联不脱钩。每个单位每年至少办成2件实事,市、县(区)直部门共有84个部门及企业对口帮扶民族乡村,累计投入资金5897万元,落实帮扶项目86项。

    在政策支持上,市委、市政府积极规划项目,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贯彻意见》等政策文件,将四个藏族乡列入全市25个特困片区范围,整合项目资金,集中实施项目。

    市民宗委主任马超介绍,“十二五”期间共实施基础设施项目192项,累计投资3.08亿元。共实施“两个共同”项目167项,投入资金3.46亿元,民族乡村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理清一个思路———

    改善基础,培育产业,因地制宜施良策

    “终于有公路了,罗家山人的好日子有盼头了!”当看着祖祖辈辈期盼的公路修到家门口,武都区磨坝藏族乡潘家湾村罗家山社70多岁的杨庭奎老人喜极而泣,热泪纵横。

    “无路、缺水、居住条件差。”这一度成为许多藏族村社共同的“症结”,当地群众内心一直渴望着“改善居住条件”。

    以磨坝乡为例,这里山大沟深,交通闭塞,长期以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严酷的自然条件,群众出行难、农产品运输难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针对此,为给当地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生产生活条件,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如今的磨坝乡已全面实现了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五个全覆盖。

    对症下药,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改善。

    磨坝乡旅游开发潜力不足、搬迁可行性不强,针对这一实际,政府积极引导群众充分利用区内光、热、水条件优势,发展农业特色产业。

    截至目前,磨坝藏族乡投入资金7816万元,共种植核桃5800亩、花椒8200亩、中药材3600亩、油橄榄1100亩,地膜覆盖玉米2200亩、洋芋2500亩,基本实现了适宜区全覆盖。

    此外,该乡还大力发展养殖业,建立了竹园子、东岳山两个畜牧养殖示范点,扶持发展天然草原规模养殖户3户,并通过创建科技示范村,发展科技示范户,组建中药材协会,发展中药材基地等,增强了群众的“造血”功能。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根本措施,‘输血更造血’是根本出路。”数据显示,2014年,磨坝乡实现国民生产总值3682万元,人均纯收入3165元,比上年增长30%,群众收入有了切实保障。

    构建一方乐土———

    保护民俗,改善民生,和谐发展顺民意

    “没想到,宕昌官鹅沟景区不仅自然风光迷人,藏族乡村原生态的藏羌风情也让人陶醉!”盛夏季节,来宕昌旅游避暑的一名兰州游客感叹。

    在藏族乡村的精准扶贫中,陇南市对于立地条件较好、近几年重点扶持已基本实现脱贫的新城子、铁楼藏族乡,依托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按照《陇南市“十二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重点实施了官鹅沟、大河坝、白马河等区域的16个少数民族村的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

    一方面保护民俗文化,另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陇南市实施了“十村百户千床”旅游扶贫计划,帮扶建成民族特色农家乐93家,从业人员650余人,年综合收入达2200万元。

    目前,文县铁楼藏族乡麦贡山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县铁楼乡草河坝村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美丽乡村”,文县哈南寨村、草河坝村、入贡山村、案板地村被命名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村落”。

    “精准扶贫,突破口在基础、措施在产业、根子在思想。”马超说,“扶贫要落脚到解藏族群众的‘精神之困’,帮助他们自觉自立自强谋发展。

    思想转变重在社会事业发展。“十二五”以来,四个藏族乡累计投资2445万元,大力实施校园建设项目27项,少数民族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投入资金2058万元,实施民族乡村村级卫生室、大病医疗救助项目和文化惠民工程49项,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新农合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参合率达95.7%。建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4个,民族团结进步和“两个共同”示范点24个。

    “通过多渠道的思想教育和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我们老百姓的思想得到了转变,一心一意谋发展的信心更足了。”采访中,藏乡群众无不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