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河道综合整治应纳入黄河风情线建设体系
【背景】从2005至2010年,兰州市委、市政府将南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定位为“民生工程、生态工程、景观工程、文化工程、共建工程”,累计投资10多亿元,对南河道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整治,南河道从昔日的“龙须沟”,变得清水潺潺、景观靓丽。南河道的大规模综合整治极大地改善了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沿线居民的生活环境,促进了周边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但是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作用,南河道存在的问题日益显现,主要是河道内淤泥、垃圾遍布,到冬春季节水量减少时全部裸露在外;护坡破损,石块掉落;河道护栏损坏,危险因素上升;夏秋季节来水丰富,冬春季节水量极少,河水的颜色发黑、气味难闻;两岸还存在一些排污管道,加大了治理难度;由于河道内污染物较多,给蚊虫、苍蝇等创造了滋生环境,造成了环境污染。
【现状】大力气的整治行动给南河道带来了全新的面貌,但是这一好景并未维持太久。原定的“通、流、绿、美”的治理目标未能完全实现,“通、流”阶段性实现,“绿、美”远未达到。由于治理缺乏整体性、延续性。近年来治理成果不仅没有巩固,而且断流和污水治理不彻底等因素造成的严重污染反弹正在侵蚀着治理成果。目前,南河道管护经费主要由城关区财政支持,经费不足制约着南河道诸多方面工作的开展,导致清淤不能进行;设施不能及时维护,破损的栏杆用铁丝编成网进行防护。由于绿化标准不统一,河道缺乏特色,有些路段的绿色甚至是借助长出的杂草;因为管护不到位,乱往河道扔垃圾的行为屡禁不止,垃圾不能及时清运,使得南河道部分地段“蓬头垢面”。
南河道既是城市中心的一条景观河,同时也发挥着对两山提灌和对下游农作物灌溉的作用,但在冬春两季长达5个多月里,因黄河流量低于450m3/s,南河道无水可引,基本处于断流状态,河床裸露、污水积聚,造成下游泵站无水可取,不但影响城市形象,也造成提灌无水状况。
【出路】针对南河道的现状,市民盟在深入走访、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要巩固南河道治理成果,进一步提升南河道形象。市民盟建议,首先要解决南河道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的定位问题。按照省委做大做强做美兰州等一系列要求,南河道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当定位为生态轴、景观轴、文化轴,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助力器,树立兰州良好形象的支撑点。要实现上述定位目标,一是要继续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和建设。同时保持政策的整体性、延续性,防止朝令夕改;其次加大财政投入,南河道建设属于公共服务的内容,加大财政投入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南河道维护资金由城关区财政负担显得力不从心时,建议对南河道维护资金投入由原先的城关区负担,变为省市区财政共同负担。并广泛调动社会资本。借鉴曲江模式,以南河道治理为依托,大力改善沿线周边环境,促进沿线地块价值上升,以沿线地块商业开发得利反哺补贴财政投入,实现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双赢”。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码头文化,着力把水文化融入水生态文明建设,争取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等项目,以便获得国家政策及资金方面的支持;同时保障冬春季节通流,建议有关部门聘请水利方面的专家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保证南河道不断流。并彻底断污,加快正在进行的雁滩地区污水管网完善工程项目,从源头上解决排污问题。贯彻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对五里铺排洪道,通过全沟绿化、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截留污水进污水管网等措施,使其像海绵一样,能够吸收和释放雨水,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而且要坚持疏浚,保持畅通。定期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淤泥疏浚,清除的淤泥作为肥料可以考虑同南北两山的荒地治理相结合,综合利用。并推行精细化维护。增强维护力量,对河道上的栏杆、地面等破损部位进行及时有效维修,定期对防锈油漆进行翻新,对河道垃圾实行日清制度;另外实施设施及绿化建设水平提升工程。应按照因地制宜,亲水,同周围环境相协调等原则,高标准建设休闲设施。做好绿化工作。突出绿化层次性,根据不同地段的实际实施不同的绿化主题,确保绿化全覆盖,建设特色景致,让南河道成为城市的天然绿肺和氧吧。将南河道建设纳入黄河风情线统一管理,有利于解决管理经费不足及标准混乱的问题,共同打造兰州的外滩风尚。
市政协委员卫正龙对此也有自己的想法。他建议,把水车渠进水口堤坝向上延伸至城关大桥南桥孔位置,以保证南河道全年有水可引或缩短断流时间。加快南河道道路建设,打通南河南路至东岗镇道路。
市政协委员赵春燕则建议,政府部门要汲取管理黄河风情线的经验,做好南河道的管理和整治。并由专人对南河道定期清除淤泥、清除垃圾。冬春季节要保证河道内的蓄水量,保持河道的清洁,也可以湿润环境。同时加大两岸绿化,加强绿化带的管理,对河道护坡、护栏进行及时修缮,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