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挂天河润京畿——写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之际

16.12.2014  13:13

中国环境报记者张楠

12月12日,经过几十万建设大军的艰苦奋斗,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目标全面实现。

几代夙愿,今朝梦圆。回首过往,一泓清水北上的背后,有付出,有收获,有机遇,有挑战;展望未来,一泓清水北上的背后,是保护与发展的重新定位,是贡献与补偿的不断调整。

守好源头,中线水源区付出了巨大努力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干线全长1431.9千米,其中,总干渠1276.4千米。距离这么长,水质安全有保障吗?

调水能否成功,水质是关键,治污关系南水北调工程的成败。“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这是南水北调工程各项工作一直坚持的重要原则。为保水质安全,从国家到地方都做出了不懈努力。

源头控制是保障水质的关键。丹江口水库是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为了保护好源头,国家先后出台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和《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十一五”期间安排规划投资60.9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总投资约120亿元,用于做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与水土保持工作。

为保清水北送,中线水源区河南、湖北、陕西等地积极治理污染,近年来累计关停上千家污染企业。

汇入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12条主要支流中,有10条在十堰境内。为了兑现一库清水的承诺,2008年以来,十堰市共计关闭、转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9家。据当地初步测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十堰每年将直接减少财政收入8.29亿元。同时,十堰市每年配套支出15亿元用于生态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设。

位于秦岭腹地的陕西汉中、安康、商洛三市是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汉江、丹江的发源地,也是丹江口水库70%的蓄水区。陕西省计划投资188亿元,在470千米的汉江干流和100千米的37条重要支流入汇口,实施生态环境治理、水资源配置和防洪设施一体化建设。

河南省既是水源地,又是受水区。河南省在南水北调总干渠两侧划定了3054.43平方千米的水源保护区,明确规定总干渠两侧200米内的一级保护区不准进驻任何项目。在过去的近10年间,丹江口库区河南境内的3市6县水源地已累计关停并转污染企业801家。

多年的付出兑现了清水北上的承诺。最新水质考核结果显示,丹江口水库陶岔取水口水质达到Ⅱ类标准,主要入库支流水质基本符合水功能区要求,汉江干流省界断面水质达到Ⅱ类。

挑战与机遇并存,清水北上倒逼沿线持续转型

清水北上不是最终目标,让清水持续流淌才能使中线工程真正发挥作用,这对库区和沿线各地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不过挑战往往与机遇并存,抓住机遇,就能迎来更好的发展。

当前,一些地方仍在要GDP还是要生态环境之间彷徨,南水北调倒逼沿线正在犹豫的地区做出了选择:保护生态环境,转变发展方式,走绿色发展之路。

中线沿线在对库区污染企业实施关停并转的同时,也开始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十堰市大力推动旅游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目前,旅游业总收入在十堰市GDP中的比重已经提高到18.7%,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则提升到了37%,成为第二大支柱产业。

2012年出台的《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规划纲要》提出,在确保水质和工程运行安全的前提下,依托丹江口大坝、陶岔渠首、穿黄工程、团城湖等12处工程景观,融合周边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把1000多千米的山水、古迹、工程景观串联成一条生态旅游带。

这为中线沿线地区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机遇。有关人士认为,初步估算,仅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城市就拥有近1亿旅游人(次)的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在关停污染企业的过程中,中线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环境治理能力进一步加强。

要治污就要有设施。目前,中线水源区40多个县和重点乡镇全部建成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设施也实现了全覆盖,基础治污设施不断完善。十堰市已经成为我国污水治理设施最密集的地级市,城市污水集中收集处理能力达8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为100%,二氧化硫、烟尘排放达标率均在90%以上。

中线全线现在已建立了水质监测体系,设置4个固定实验室及13个自动监测站,可24小时监测水质。通水后将利用自动监测、实验室监测、应急监测等多手段,全天候监测全线水质,确保水质安全。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沿线城市的环境监测能力。

不仅沿线城市环境监测能力大大提升,作为终端受水区的北京也不例外。目前,北京在永定河大宁调压池等来水关键地段设立了水质自动监测站,根据远期规划,至2020年南水北调北京段及其附属工程将建成27个自动监测站。江水进京后,监测实验室的监测指标有望从目前的53项扩至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109项,监测断面将达34个。

完善补偿机制,输水区与受水区尚需不断探索

饮水不忘掘井人,当受水区用上清澈的长江水时,不能忽视供水区做出的巨大牺牲,应该让受水区的贡献有所回报。

十堰从2007年7月开始,关闭了106家黄姜企业,舍去100万亩黄姜基地,72万姜农减收绝收,20万姜农因此返贫。

陕西汉中、安康、商洛三市是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汉江、丹江的发源地,也是丹江口水库70%的蓄水区。有研究结果表明,在保证全流域Ⅱ类水质的情况下,陕西供水区农林机会损失成本为21.29亿元/年,工业机会损失成本在30亿元/年以上。

从2008年开始,国家将河南、湖北、陕西3省水源区各县纳入中央财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转移支付力度逐年增大。到2012年,累计转移支付资金115亿元。

此外,以中央财政为主,每年20多亿元资金主要用于湖北、河南和陕西,扶持当地工业调整、污水处理厂运行等。

但是,这些补偿资金远远不能弥补供水区各地付出的代价和失去的发展机会。近日,十堰就喊话,需要145亿元生态补偿金。因为按照十堰市建议的生态补偿计算方法,在2003年~2010年以及2011年~2020年两个时间段,十堰市水源区分别应该得到66.8亿元、79亿元的生态补偿。

加强生态建设是让清水持续北上的根本保障,但这需要大量、长期的投入,单靠地方力量难以实现,需要建立长期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和水资源利用机制。

最好的补偿机制就是让利益各方都满意,这是清水永续北上的重要条件。可以采取对口帮助、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还可以设立环库区生态保护基金,向受水区征收水资源费。

对口帮助不仅包括资金上的,还可以采取人才支持等多种方式,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探索。据了解,2014年-2020年,北京市每年将安排5亿元协作资金支持水源区建设,采取资金、科技、教育、卫生、人才、产业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支援水源区建设。

设置生态保护基金实际上是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在水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征收水资源费可以用于补偿供水区,有助于引导全社会节约用水。

虽然目前的补偿机制尚不完善,但可以借助南水北调这一时机进行深入探索,把南水北调打造成实施生态补偿和水资源利用机制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