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华亭县大南峪村党支部原书记蓝德明:40载不变的为民情怀
“‘老支书’回来了、‘老支书’回来了,咱村子变美了!”这几天,在华亭县策底镇大南峪村村头巷尾、田间地头,处处都能听到“老支书”心系群众、回报家乡的感人事迹。
“老支书”是大南峪村群众对40年前该村党支部书记蓝德明的亲切称呼。
现年75岁的蓝德明1969年入党。此后,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他当过大队会计、文书,1975年担任大南峪大队党支部书记。从那时起,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就成了蓝德明毕生的追求。
1979年,蓝德明带领群众利用村子丰富的石料资源,率先办起了全公社第一家石料厂。
1980年,他亲自勘查、设计、规划,带领乡亲们一镐一锹削山填沟,修成了全公社第一条砂石路。
1981年,他带领村民修诊所,苦口婆心请医生,在全公社办起了第一家大队级医疗站。期间,勤奋好学他还学会了诊疗技术。
……
功夫不负有心人。担任大队支书期间,蓝德明带领乡亲们硬是把策底公社最偏远贫困的大队发展成了全公社的排头大队。
大南峪大队发展逐步好转后,辞去支书的蓝德明走上了行医路。
医者仁心。30余年来,患者赠送的100多面锦旗是对蓝德明最好的褒奖和评价。
今年,大南峪村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阔别近40年后,蓝德明又回到了家乡,拿出一生积蓄,重操“修路、行医、办产业”“老三样”,身体力行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群众观,以40载不变的党性修养和为民情怀,在村民心里竖起了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回到村里,看到下雨后村民仍是两脚泥;遇到大雨,河岸南北的村民只能望河兴叹;村里单调的文化娱乐实际,这又激起了我为村民服务的热情。”蓝德明说,“作为一名老党员、‘老支书’,我要给村民办点实事。”
于是,蓝德明拿出了行医30余年来的所有积蓄,拉运砂石1000余立方米,铺垫了240余户村民门前的土路;投资28万元,修成了一座宽6米、长20米的石拱桥;投资10万余元,在村头修起了篮球场和广场。
铺路、修桥、建广场期间,蓝德明仍然和40年前当支书一样,一面进门入户动员群众义务劳动,一面和村民一起干活。衣服被汗水湿透了、手磨破了,他坚持着,以一个“老支书”的行动感染着全村群众,参加义务劳动的人也越来越多,到修桥时,全村几乎家家都参加了义务劳动。
“回到村里看到一半土地撂荒,村里冷冷清清,村民自封自闭,闲了不是玩扑克,就是打麻将,心里不是滋味。”蓝德明感慨地说,“我动员群众义务劳动,固然为了省钱,但更希望通过这件事能唤醒群众积极主动、热爱生活和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意识。”
桥修成后,策底镇政府、大南峪村村民为了感激他,将这座新修的石拱桥命名为“明德桥”,并请人篆刻了“明德桥赋”立于桥两侧。“这些年来,没有做出什么大事,只是想为群众服务。身体力行站好‘老支书’的最后一班岗。”蓝德明说。
基础条件改善了,蓝德明并没有满足。他说,群众路线走的实不实,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得好不好,唯一的标准就是群众认不认可、满不满意。生长于贫困山村的蓝德明深知乡亲们最期盼的是党员干部能带领他们致富奔小康。只有群众富了,满意度才能不断提高。为此,他又利用村子水资源充沛、自然环境优美的优势,动员群众挖池塘,发展垂钓和农家乐产业。
当问到将一生积蓄都奉献给了村里,家里人和儿女们有怨言吗?蓝德明淡淡地说:“怨言肯定有,但一辈子都这么过来了,习惯了,家里人也很理解和支持,儿女们还给我支援了近10万块钱,给村子捐赠了篮球架和乒乓球台。我这样做也是教育后代人富了不忘家乡、富了不忘乡亲。”
“习惯了”,简简单单的三个字,道出了“老支书”一生不变的为民情怀。
“‘老支书’40年来把对乡亲们的爱深深埋在心底,把博大无私的爱献给村民,终其一生积蓄给我们办了实实在在的好事。现在在大南峪村,没有一个人不念他的好。”56岁的村民李春峰说,“他捐给村里的不但是钱,更是精神和正义,为后代树立了好榜样。”
仲夏时节,走进大南峪村,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村社巷道,一户户错落有致的民居和石拱桥互衬互托相映成趣;村头文化广场上男女老少笑容满面,休闲游戏,和谐自然,一幅新农村的美好画图。
村民们明白,这喜人的变化来自一位老共产党员不懈的努力。(记者 张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