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卓尼残疾人上班记:融入社会 尊严生活

25.06.2019  16:10

  中新网兰州6月25日电 (艾庆龙)“自从有了工作,村里人看我的眼神都变了。”24岁的曲桃花女端坐于桌前,手中操作着缝纫机,将粉红色布料制成手提袋。若不是身高明显低于常人,此番工作情景完全看不出她是一名残疾人。

  曲桃花女是甘肃甘南州卓尼县纳浪镇若龙村村民,身患侏儒症的她外出时常遭受异样眼神,但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16年,作为医学毕业生的她因病症就业困难。曲桃花女告诉记者,当时,心中构建起的“堡垒”瞬间垮塌,含泪返乡,此后便深居简出,混沌度日。

与普通扶贫车间相比,残疾人扶贫车间工作仅将布料缝制成为手提袋。 艾庆龙 摄

  “残疾为何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曲桃花女早已记不清有多少次询问父母。在“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的若龙村,外出务工早已不是什么时髦事,但对于曲桃花女来说,自身条件确实是一个无法跨越的鸿沟,难以排解心中苦闷的她甚至还想过轻生。

  “半夜醒来之后就再也睡不着了。”曲桃花女留着泪说,以前,看着一家人忙忙碌碌,她却无法帮助,感觉是无用之人,时间一长,自卑感越发强烈,甚至不愿与人沟通交流。

  “该镇拥有300多名残疾人士。”纳浪镇党委书记杨延隆介绍说,现实生活中,残疾人就业、创业困难多,多数处于家庭长期看护的封闭状态,不仅拖累家人也影响其生活质量。因此,在2017年,官方在改善民生方面,探索成立残疾人扶贫车间,吸纳21名残疾人参与其中。

  “操作简易,只要把布料缝制成手提袋即可。”身材单薄的曲桃花女刚到扶贫车间时,一言不发,低头干事。而现在,她脸上阴霾少了笑容多了,更愿意与人沟通交流。她告诉记者,经过2年的工作,已有1万多元的积蓄。

  “残疾人在一起共事,没有压力。”47岁聋哑人士杨才如曼在工友的帮助下告诉记者,她们在扶贫车间中靠双手挣来了一份收入。

  “对于弱势群体残疾人士来说,直接物质经济支持必不可少,而尊严生活同样重要。”杨延隆表示,当地官方在以往经济支持的前提下,成立残疾人扶贫车间,为其提供就业平台。

  杨延隆认为,残疾人扶贫车间的使命并非单纯增加残疾人工资收入,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走出家门,通过劳动融入社会,活得更有尊严。同时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榜样力量,激励民众勤快致富。(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