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华池县落实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工作侧记
原标题:突破瓶颈精准扶贫
华池县落实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工作侧记
中国甘肃网6月12日讯 据陇东报报道 (通讯员 康小川)今年5月,省委省政府在我市召开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工作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意见》实施方案,接力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精神,为老区扶贫攻坚奠定了基础。华池县在扶贫攻坚工作中,抢抓机遇,大力发展地方优势产业,奏出了一曲精准扶贫乐章。依托红色资源打造新的增长极
华池县属典型的山区县,经济发展内劲不强,发展步伐缓慢。在寻求发展道路的问题上,华池县在总结多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县域优势资源进行了重新定位,借助红色旅游资源,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南梁红色小镇,与南梁纪念馆一河之隔,一排陕北窑洞造型青砖二层商住楼,古朴雅致,吸引了走进的南梁游客的目光。
“现在住进小洋楼,走上了水泥路,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家住南梁红色小镇的张妍说。在南梁红色旅游二期项目建设中,她家的平房被拆迁了,政府给她家兑换了小镇的新房子,下面是商铺,上面可以居住。4间店面一年的租金12000元,丈夫在镇上经营运输,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一排排绿树,一条条硬化的水泥路。南梁景区的群众告别了低矮的平房,坑洼不平的路,在新的商居小区,南梁人正在分享着红色旅游带给他们的“红利”。
近两年,随着县上红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南梁说唱市场需求也大了,在南梁说唱讲习所,南梁说唱传承人张颖奎组成的说唱队表演机会多了,现在,节假日活动、商业汇演,都会邀请他们去表演,有时一天要说三四场。
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目的是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目前,全县已经形成了以红色旅游资源为龙头,生态、人文、民俗资源为补充的旅游格局,旅游人数呈现逐年增长的良好势头,旅客接待量由“十一五”末的3.65万人次增加到现在的19万人次,收入也由220万元提高到1580万元。
发展苗林产业实现“绿色崛起”
对于地广人稀的山区县而言,靠什么产业既能鼓起群众钱袋子,又能实现“绿色崛起”?发展苗林产业,是华池县生态立县战略中的新探索,具有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效应。
华池县积极动员全社会、全民共办林业,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关心支持和自觉投入生态林业建设的同时,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同机关单位签订责任书,将90多个山头落实给机关单位,实行建立义务植树基地30000亩。目前,全县累计新增造林面积60多万亩,使全县森林面积达到151.8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8%。全县活立木蓄积总量达到379.97万立方米。已完成人工造林5.6万亩,封山育林近4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完成4.6万亩。
南梁镇荔园堡村村民刘贵满给笔者算了笔账,“虽然栽树短期见不到什么效益,可是五年以后,一棵树能卖40元,一亩可以栽300多棵树,平均每年亩产值2000多元,山地闲也是闲着,栽成树多划算。”
老刘的这笔专业账,算的是利用大密度一次栽植,2—3年为周期采挖出售大苗,这样既腾开了未采挖大苗的生长空间,又能实现短周期见利,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最后保留到成林株数标准,达到山林绿化的目的。这种生态经济效益双赢的模式,是华池近几年探索出来的苗林产业发展路子。
从2013年开始,华池县将苗林产业确定为富民强县的重要产业,坚持“育苗在川、栽植上山、全民参与、整体推进”的要求,实现“5年见效、8年小康”的目标。具体规划每年育林15万亩,8年造林百万亩,再造3个大凤川(元城川、城壕川、柔远川),每年户均栽植5—10亩,人均增收1万元。到2020年,全县实现宜林荒山造林100万亩,预期苗木收入达到90亿元以上,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目标。
夯实基础建设群众致富不再难
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华池县把交通扶贫作为今年的1号工程来抓。在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规划上,优先支持“连成网”的出境路、打通“断头路”,把已建成的农村公路连接起来;把农村公路与国省干线、高速公路等主要道路靠拢连接,与工业园区、物流园区连接起来,形成四通八达、交替循环、“血脉畅通”的公路网络。突出解决县乡之间,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的连通。截至2014年底,华池县公路总里程1264.2公里,全县15个乡镇全部通了油路,111个行政村中通沥青、水泥路的达93个,占总数的83.7%。
“村上通了油路,组上通了砂石路,人难进、车难出的问题解决了,种子、化肥拉进村里也不再犯难了,给娃说媳妇也好说了。”家住乔川乡李崾岘村村民米培祥高兴地说。
交通扶贫,在立地条件差的山区县,架起了群众致富“连心桥”。今年,该县计划新修通村公路28条253公里,到年底,全县111个行政村全部通上油(水泥)路,比全市提出的“三年攻坚、一年完善”总体要求提前一年完成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