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05.12.2014  11:41

   中国甘肃网12月5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庞波)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有利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可以把文化的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的优势。甘肃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久远性、多样性、民族性、过渡性特征,是正确认识甘肃历史文化及其资源价值的切入点。古代甘肃堪称中华文化不断创新和繁荣发展的重要营养池与基因库。甘肃最具开发潜力的文化资源包括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敦煌文化、长城文化、中医文化、红色文化等,是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文化支点和重要文化元素

  国务院批复我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表明我省继兰州新区之后,拥有了又一个国家层面的战略平台。那么,我们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优势在哪里?我们又如何进一步深入挖掘、激活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使传统文化成为融入现代化进程的“活的文化”,成为今天甘肃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引擎和助推器?这些命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思索和回答。

   一、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现实意义

  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有利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历史上,甘肃对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是拱卫中原、护翼宁青、保疆援藏;现在,在思想文化领域也是重要的战略纵深区。甘肃与青海、新疆、内蒙古、宁夏等地区接壤,省内及周边有很多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作为文化战略纵深区,就要通过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辐射,使华夏文明发扬光大,并通过华夏文明的认同,实现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祖国的认同。

  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华夏文明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推动发展起来的,要共建、共承、共传、共享。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包括各少数民族具有独特风格文化在内的文化传承创新区。西北地区是几十个民族共同繁衍生息、创造中华文明的地方,是多民族文化交融发展、共同缔造人类辉煌文化的地方,在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有利于增强各民族的文化凝聚力、文化向心力以及文化归属感,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主要意义在于把文化的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的优势,这是围绕文化发展来带动经济发展很大的一篇文章。王三运同志在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甘肃文化资源富集,如何让丰厚的文化资源活起来,并通过一些特殊的创意,让它能够形成文化生产力,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我觉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正如文化部蔡武部长所说,甘肃省的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就是要靠在这个战略平台上演出一场生动、活跃的大戏来。

   二、准确把握甘肃历史文化资源及其特征

  把甘肃建设成文化大省、强省,需要大力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准确把握和深入了解甘肃历史文化特点及其资源优势,是我们正确认识甘肃历史文化及其资源价值的重要切入点。

   甘肃主要历史文化资源及其特征体现在四性上:

   久远性。 早在旧石器时代甘肃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而且创造了堪称辉煌的远古文化。以大地湾为代表的新石器早期文化的发现表明,甘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自仰韶文化以来,相继兴起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与关中地区的远古文化同属于以炎帝部族为代表的西羌文化。而从马家窑文化开始,甘肃古文化的地方化趋向日渐明显,青铜时代的氐羌、西戎文化、先周文化、秦早期文化在华夏民族形成和早期中华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后来中国历史走向和中华文化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周秦文明,陇右是其导源发祥之地。从此之后,甘肃的发展总是与中国历史的进程和文化的演变紧密相连。

   多样性。 悠久的历史,丰厚的人文土壤,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内涵丰富、类型多样的古代文化。如史前时代的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先秦时期的寺洼文化、辛店文化、沙井文化、羌戎文化、先周文化、秦早期文化,秦汉以来的边塞文化、三国文化、五凉文化、唐宋农牧文化、吐蕃文化、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还有民俗文化、长城文化、简牍文化、敦煌文化、丝路文化、石窟文化、宗教文化等。这一个个不同类型的文化,独具特色和内涵,成为甘肃历史文化百花园的一朵朵奇葩。

   民族性。 甘肃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分布的区域,从先秦至魏晋北朝时期的西戎、氐羌、大月氏、匈奴、鲜卑,到隋唐宋元明清的吐蕃、党项、蒙古族、回族、藏族,都曾一度或长时间生活于陇原大地。各民族长期交错杂处,既有和睦相处、融合同化,又有争夺与战争。在这样一个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中,各民族的文化既得以传承与弘扬,又得到创新与改造。与此同时,这一过程也强化了各民族及其文化的相互交流碰撞,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的融通,增强了彼此关系和相互认同。

   过渡性。 甘肃是中华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通道。甘肃深居内陆,地处我国三大高原的接合部,也是由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历史上这里长期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交错带和农牧经济的过渡区。这种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成为农耕文化与畜牧文化互动发展的肥土沃壤。甘肃也曾是中西文化与商贸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横贯全境,中华文化的西传与扩散,域外文化的输入与吸纳,都对甘肃地域文化带来深刻影响。甘肃地区无疑是多元文化的聚合区和生长带;是中外文化交流传输的预热区和化合带。所以,古代甘肃地区堪称是中华文化不断创新和繁荣发展的重要营养池与基因库。

   三、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文化支点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内容及意义是“搭文化平台,做发展文章”。甘肃文化发展的目标不光是要推动文化产业在十几年内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而且要成为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一个突破口,通过举文化旗、打文化牌、走文化路、吃文化饭,靠文化过日子,未来50年、100年,通过开发文化资源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因此,梳理、开发甘肃深厚的文化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黄河文化。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黄河文明八千年”,这是甘肃历史文化引以自豪的一大优势。甘肃因黄河而成就了它瑰丽的民间艺术,陇原因黄河而造就了高峡平湖、沟壑纵横的壮观景色,陇人也因黄河而造就了执着坚实、诚信包容的大河气度。黄河文化是甘肃的文化软实力,是激发陇原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因此要下功夫唤醒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科学梳理,深入挖掘,让黄河文化的精神血脉得以传承,寻求有价值的、本土化的、先进性的文化资源,和当代的科技、商业、消费文化结合起来,构筑具有甘肃特色的黄河文化体系,打造“黄河文化艺术节”等文化品牌。

   丝路文化。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地处丝绸之路东段的甘肃,是古代中国通向西方的门户,也是东西方交往的主干道和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因此,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可以视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中轴线”。在甘肃境内,沿线每个市州都能梳理出各自独特的文化“亮点”,这些地区都可以做出不同的文化文章,把一段段小文章串起来,就是一篇大文章。

  在这条轴线上,敦煌、武威、张掖、天水4座城市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美名。从东向西,华夏文明的最初星火,从大地湾的茅草房燃起,伏羲、周祖教民渔猎稼穑的故事,在华夏儿女中代代相传;马家窑彩陶,既是我国史前艺术的巅峰,也代表了世界古代彩陶文化的最高水平;河州古镇上林立的清真寺与小作坊,让人想起丝绸古道上忙碌的穆斯林商人和工匠们的身影。纵贯河西走廊的长城遗迹,让人恍见霍去病往来驰逐的马蹄烟尘;以莫高窟为代表的石窟群落,依稀可见中国石窟寺的发展历程;从甘肃出土的6.1万余枚简牍,数量居全国之首;武威雷台的汉代铜奔马,是四海游客最熟知的中国符号旅游标志……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在地理上贯穿全省,建设文化大省的“线索”将变得更加明朗、更加顺畅。

   敦煌文化。 敦煌是多种文化融汇与撞击的交叉点,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在这里相遇。敦煌是艺术的殿堂。那些公元4至11世纪的壁画与雕塑,带给人们极具震撼力的艺术感受。敦煌又是文献的宝库。在这数以万计的赤轴黄卷中,蕴藏着丰富的文献资源,汉文、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粟特文、梵文,文种繁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文学、民族、民俗、语言、历史、科技等广泛领域。莫高窟更是以它那兼容并蓄的恢宏气度,吸取和融合了当时欧亚大陆所有人类文明的精华。莫高窟外,甘肃境内还有麦积山、榆林窟、马蹄寺、天梯山、炳灵寺等50多处石窟群,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规模壮观的石窟走廊和艺术长廊。无论从石窟群和石窟的数量,所存造像、壁画的规模,还是从其艺术、历史价值来看,不仅在国内无有及者,在世界上也难有其匹。

   长城文化。 甘肃是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所经的重要线段和现存长城长度最长、保存遗迹最多、形态结构最复杂、最能代表“长城文化”的地区。秦、汉、明三代长城至今仍绵延于陇原东西,万里长城的西端都在甘肃境内——临洮,敦煌,嘉峪关,总里程达4000公里,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敦煌玉门关及其附近的长城边塞为我国汉长城中保存最完好、气势最雄伟的段落。明长城西端点嘉峪关为万里长城全线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关城,享有“边陲锁钥,长城主宰”之美誉。著名的阳关、玉门关,更是留下了《渭城曲》《凉州词》等许多千古名句。

   中医文化。 甘肃是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中医药文化在甘肃源远流长。在挖掘整理和传承利用岐伯、皇甫谧等古代名医和敦煌医学、武威汉简医学的中医药优秀文化方面,我省已提出了一个《甘肃省中医药养生旅游工作实施方案》,将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与健康养生资源丰富、品质高端、地方中药材等优势,推动中医药文化与旅游结合,努力打造一批集科技农业、名贵中药材种植、田园风情生态休闲旅游体验的养生观赏基地,开展集养生授课、名医问诊、养生茶和药膳养生餐的开发。

   红色文化。 甘肃被誉为红军长征途中的“加油站”和转折点,在中国革命史上作出过重大贡献。遍布全省的720余处红色遗址遗迹,记录了甘肃革命和建设时期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在党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承载着丰厚的革命历史、生动的革命事迹,还给我们留下了“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以及具有甘肃特色的“南梁精神”“会师精神”“红西路军革命精神”等一大批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优良的革命传统。这些精神具有跨越时空、撼人心魄、发人深省、催人奋进的时代力量,是推进甘肃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战略的历史铭鉴和精神动力。

  (作者系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

白银市靖远县获“全国文冠果之乡”称号
   中新网甘肃新闻电  据甘肃林业网披露,商务之窗
兰州新区旅游接待量创新高
     2019年“十一”国庆黄金周期间,兰州新区旅游市场火爆,接待量再创新高,接待游客突破15.商务之窗
靖远举办第三届“小口大枣”采摘旅游节
      绿树爽朗映硕果,惠风和畅迎嘉宾。商务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