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对接“一带一路”
经典舞剧《丝路花雨》漂洋过海,在近邻韩国的舞台上,继续播撒友谊之花;纪录片新宠《河西走廊》在央视播出后,社会反响始料未及;地处敦煌的丝绸之路国际会展中心建设工地,一派繁忙景象;遍布全省的“乡村舞台”“文化集市”建设如火如荼,恰似一树繁花……不可否认,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获批两周年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和赞誉是有目共睹的。
应当说,两年来,甘肃省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作为文化“一号工程”,“一把手”统筹引领,“一盘棋”谋篇布局,以“一带三区十三板块”的宏伟构想,谱写了独具甘肃特色的文化乐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迄今为止国家批复的唯一以文化为主题的发展战略平台。面对这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两年来,全省上下紧紧抓住来之不易的历史机遇,做了大量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和实效性工作,传承创新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突出表现为:工作推进有了新机制;顶层设计体现了新理念;文物保护迈上了新台阶;文化事业呈现新气象;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立足这一成绩,加快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由谋篇布局向深入实施转变、由重点突破向全面推进转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认识、进一步明确方向。
我们也不难看出,面对经济新常态,深入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对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打造好这一战略平台,也是充分发挥甘肃独特优势,扩大向西开放、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重要选择。只有准确把握传承创新区的战略定位,紧紧扭住传承和创新两个核心,立足自身特色和条件精准发力,才能切实发挥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多元综合效应。
如今,“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发布,文件指出要发挥甘肃综合经济文化优势。这无疑对我省未来的文化事业建设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省委书记王三运此前也指出,创新区机遇叠加,不可失之交臂、愧对历史,要充分利用国家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面深化改革和建设“一带一路”等重大机遇,最大限度地释放政策的综合效应。
但是,面对这些建设新要求,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资源的挖掘或历史文化的整理,更重要的是如何落地,要在避免发生“离地三尺”的情况上下足功夫。我们曾经花费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做过很多规划方案,但很可惜,相当一部分方案最终没有能够真正实现,更让人遗憾的是,很多方案的出台却意味着它的终结。究其原因,并不是我们的实施、操作、运行的能力差,而是罗列的这些概念以及这些所谓的规划永远停在概念的角度,大而全却大而空,所以令我们失去了很多机会。因此,笔者认为,只有迅速调整发展思路,立足本土现有的文化资源,在脚踏实地的深入挖掘中寻找、把握新的机遇和抓手,才能在新时期的文化建设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