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建设国家级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同心共筑“文化丰碑”——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系列报道之一

09.10.2014  09:32

   同心共筑“文化丰碑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系列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施秀萍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国家批复的唯一以文化为主题的发展战略平台。怎样建设才能真正承载“国家责任”,肩负“发展使命”,怎样建设才能真正发挥“甘肃特色”,续写“文化辉煌”……这些问题,考验着省委省政府的智慧,叩问着2600万陇原儿女的心灵。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省上下联动,合力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起点高,开头好,不仅使甘肃的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也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把手统筹“一号工程

  省委省政府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作为“一号工程”,摆在重要位置,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精心安排部署,全程指导推动,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有效机制。

  2013年3月29日,在兰州召开的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工作会议,其规格之高,在我省文化建设史上堪称“之最”。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主要领导全部出席,全省各部门、14个市州主要负责人全部到会——庄重而庄严地向全省人民传递创建国家级文化战略平台的信号和信心。

  会上,省委书记王三运铿锵有力的话语言犹在耳: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既是响当当的牌子,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必须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历史机遇,全力以赴把传承创新区建设好,谱写中国梦的甘肃美好新篇章。

  不只是开会,也不只是讲话。省委书记王三运、省长刘伟平亲自挂帅,成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下设14个工作小组和专家咨询组,形成科学、权威、高效的工作领导和运行机制。

  省委常委会先后9次专题研究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相关工作;省委书记王三运在百忙之中,时常关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情况,先后对文物保护、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乡村舞台建设等工作批示25次,出席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讲话,深入宣传文化系统调研指导工作。

  省政府及时研究解决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有关的机构、编制、资金、项目等实际问题,安排全省290万户“户户通”工程建设资金7.67亿元,为新成立的省文化产业发展集团一次性注资3.7亿元;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省人大常委会组织专门力量,历时两个多月,围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开展深入调研,提出进一步强化舆论宣传、加强文化领军人才培养、加大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等建设性意见;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进行座谈讨论和研究论证,提出注重科学制定规划、加强文物保护、突出核心文化建设、合理设定承载能力等意见建议。

  省政协联系组织民主党派和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动漫产业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企业改制等方面提出重要意见建议。

   一盘棋布局“战略平台

  “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落地甘肃,既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也难找“他山之石”可以借鉴。作为一项覆盖全省的大工程,千头万绪,更需要高屋建瓴。

  由省委书记王三运、省长刘伟平亲自挂帅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精心构建顶层发展战略,多番调兵遣将,使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整体布局渐次“显山露水”。

  先是正式印发《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既全面回答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何建设,建成什么,如何建设”的系列问题,又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定战略、指方向、明路径”,确定新蓝图、时间表和路线图。

  随后迅速出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总体方案》,以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简称“1313工程”)的总体规划,既令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整体面貌”一下子直观、立体、生动起来,又确定总体思路、基本要求、重点任务、方法步骤和工作责任。

  此后,又群策群力,先后出台《华创区十三板块分方案》《华创区建设项目、活动、奖项对接工作指南》等系列文件、规划和实施方案,既做到每个板块由一个厅局牵头主抓,其他厅局密切配合,又条分缕析地对每个板块的实际现状、政策支撑进行科学解读,还对每个板块的总体目标、阶段性目标、发展布局、重大项目以及具体实施方案、工作推进计划进行详细阐述,细化任务,靠实责任。同时,以“工作指南”形式,详列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具体项目、活动以及奖项对接事宜,使各地、各部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既有章可循,又有具体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