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半城芦苇半城塔”的美景——张掖发展生态经济纪实

21.08.2014  19:17

  

  八月初,在一个细雨濛濛的早晨,大西北传媒一行来到了被称之为“城市加湿器”的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清风中摇曳的芦苇、细雨中戏耍的野鸭、碧波中倒影的小桥、乌云……别有一番韵味。在微风中,雨点越来越大,不得已记者一行躲进了景区中的茅草亭,在亭中遇到同样是避雨的两位当地小伙。

  “这里景色特别好,所以早晨出来散步”;

  “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张掖人纳凉、休闲的胜地了”;

  “你不知道,我在北京的时候坐出租车时只能听到广播中介绍张掖湿地,你不知道我有多开心

  “这么美丽的地方,这么好的旅游胜地……有些人还反对湿地的建设,他们就应该在这里来好好感受感受”……

  从进入亭中伊始,记者听到的都是两位小伙子对湿地的赞美之词,对张掖生态经济建设的肯定。

  确实,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张掖滨河新区,从一片戈壁荒滩、不毛之地起步,变成加快张掖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强劲引擎;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一片沉寂多年的北郊湿地,曾经在保护与开发中被争论不休,如今已“成长”为面积3万多亩的生态“氧吧”,成为张掖最美丽的“后花园”和拱卫城市的特大“加湿器”……

  这些跨越式发展的奇迹背后,有一个自始至终的力量在推动,那就是生态建设。

   张掖人发现:

  生态经济给城市带来无限活力

  张掖雄踞河西走廊中部,地势低平,形如盆地,南依祁连山,北靠龙首、合黎二山,天赐黑河穿境而过,自古以来就是坐落在湿地之上的一座城市,曾享有“一城山水、半城塔影,苇溪连片,遍地古刹”的盛名。

  良好的生态环境,成就了张掖多姿多彩的美丽风光,养育了勤劳朴实的张掖人民,孕育了“丝路明珠”灿烂的历史文化,谱写了“金张掖”的传世美誉,铸就了“金张掖”的“”字招牌。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曾几何时,张掖水乡泽国风光不再,戈壁荒漠日益侵蚀着这片美丽的绿洲。特别是上世纪以来,生活在湿地的人们对张掖“水乡泽国”的优美环境熟视无睹,填湖造房,埋池造路,连片的苇溪被蚕食,成片的湿地被开垦,地下径流梗阻、堰塞或破损,城市排水不畅,城区水位上升;工业生产中污水、污物随意排放,形成一条条臭水沟、一片片垃圾塘……千年古城发出了痛苦的呻吟,拯救湿地、保护绿洲成为迫在眉睫的严峻形势。

  要生存,就要保护生态;要发展,就要做强做大经济。为经济发展而牺牲和破坏生态环境固然是不可取的,但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停滞和阻碍经济社会发展同样也是不可取的。这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再一次考验着决策者们:如何用更高的眼光、更早地建立起有创见的整体解决方案,确保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这是关乎张掖乃至整个黑河流域、整个西部地区生存与发展成败的最为迫切的首要问题。

  2008年初,新一届张掖市委市政府领班子成员,在经过几个月不畏艰辛马不停蹄的市情调研和科学分析后,以全新的视角、敏锐独到的眼光指出:“甘肃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这种自然性难以改变。而张掖有大自然的恩赐,有黑河,有黑河水,这是亘古不变的亮点和优势”,“保护黑河湿地,应该会成为我们推进张掖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支点……

  同年7月10日,中共张掖市二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明确强调“举特色旗,打湿地牌,作水文章,立生态市”,将“顺应自然,建设生态张掖,塑造张掖新形象”作为首要之路、重中之重。其立足点就是要以黑河、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引领城市建设,进一步强化张掖在黑河流域中的生态地位,使生态文明的思想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2008年12月31日,黑河之滨,戈壁滩上,中国黑河流域(张掖)湿地保护工程滨河新区项目开工,黑河湿地保护工程由此拉开序幕。

  2009年3月,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开工建设。这一工程旨在盘活张掖北郊3万亩湿地资源,加大湿地植被恢复与保护,再现“甘州城北水云乡”的诗意画卷。

  2009年4月,高台县北郊黑河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示范区建设工程全面启动。

  此后,各县区生态恢复保护工程相继开工建设,整个张掖进入了热火朝天的生态工程大会战阶段。生态保护,一时成为张掖街头巷尾、干部群众的热议话题。

  有耕耘就有收获,有付出就有回报。

  2009年11月,张掖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顺利通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正式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至此,张掖成为坐落在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上的绿洲城市。

  同年12月,张掖国家湿地公园被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命名为甘肃唯一、黑河流域首家国家湿地公园,张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也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复命名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2010年5月,张掖荣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成为甘肃省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2011年1月,张掖国家湿地公园被甘肃省科协命名为“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同年4月,经国务院审定,正式批准建立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继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和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被批复命名后,张掖市湿地再次获取的第3个国家级殊荣。

  2012年1月,张掖国家湿地公园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数据显示:2008年-2013年,张掖森林覆盖率由9.17%增长到13.04%,湿地面积由21.04万公顷增加到25.34万公顷,湖泊面积由644公顷增加到1050公顷。随之而来的是居民收入在增长、产业结构在优化。2010年-2913年,张掖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分别高于全省0.7和0.6个百分点,2013年分别增长10,3%和12.8%;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张掖却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之比是27.6:35.7:36.7,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和对财政税收的贡献率均超过50%,形成了服务经济带动的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张掖市委、市政府自觉秉持“立于生态、兴于经济、成于家园”的生态经济发展理念,抢抓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历史机遇,提出立足“一山一水一古城”资源禀赋,彰显“多姿多彩多优势”特色风貌,加快“宜居宜游金张掖”建设步伐的总体发展思路和把宜居宜游打造成首位产业的战略抉择,以超常规的举措开发特色旅游资源,使生态经济建设有了最佳的业态支撑,使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明确了主攻方向,也使举全市之力建设旅游大景区、发展旅游大产业成为共识和必然。

  数据显示:张掖市境内外游客接待量由2010年的187.41万人次增长到2013年的752.37万人次,增长了301.5%;旅游综合收入由2010年的9.16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39.12亿元,增长了327.1%。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GDP增量中突破了50%,旅游业的产业发展优势日益显现,对消费市场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有力地带动了交通、住宿、餐饮、商贸、文化及整个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