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降临前抵达》:旅行写作是对来路的确认
10月11日,中国国家地理•图书与单向空间在单向空间•大悦城店举办单独读《午夜降临前抵达》图书沙龙。本次单谈的主讲为旅行作家、资深媒体人、定制旅行策划师刘子超和小说家、至今最年轻的“老舍文学奖”获得者文珍,两位主讲围绕“旅行写作是对来路的确认”为主题,介绍了中西方优秀的旅行文学作品,讨论当旅行早已不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旅游业不断降低着鉴赏的门槛,全球化也正逐渐抹去异域情调的时代,旅行文学究竟充当着什么角色的问题。
刘子超,1984年生于北京,200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2012年中德媒体使者,先后任职于《南方人物周刊》、《GQ》中文版、《ACROSS穿越》曾获2010年刘丽安诗歌奖、2014年“蚂蜂窝”年度旅行家,2016年将赴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多年坚持旅行文学写作,《午夜降临前抵达》是他的代表作。
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许知远是评价他:“在中文世界刚刚兴起的旅行写作中,子超是个难以忽视的名字。他的好奇心、洞察力、迟疑、与习惯性的自我沉溺,都散发出一种特别的魅力。”
旅行文学对国内读者来说,可能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旅行文学是一种以文学的手段来再现这种以提升精神层次为主要目的的一种长途漫游,牵扯到文学的一些手段,风景、人物、对话,还有对历史和现实的一种再现。旅行文学对所到之处的有一种更为精致、更具文学性的表达,和游记攻略有本质性的区别。如何能把作者——“我”——作为个人那些鸡毛蒜皮的经历和感受,和宏大的外部世界能融合起来,是旅行文学所追求的表达层次。
刘子超谈到,旅行文学在国外有着很悠长的传统,有很多作家就是专门旅行写作的。在中国好像才刚刚起步,原因之一是中国之前没有加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之中,他曾经只是一个“被人看”的对象。所以有很多西方的作家来写中国,但中国的作家还比较少去主动观察“别人”。旅行文学的一个意义对目前来说就是“我们”从被别人看到走出去去看这个世界。
对他个人来说,选择到中欧是一种从快节奏生活中抽离出来,发现个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过程。作为一个80后作家,中欧对他的吸引在于它始终生长在帝国和强权的夹缝中,执拗地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它至今仍有一种强烈的撕扯和游移感,这让面临30岁节点的作者本身感到了某种心灵上的契合。把旅行的过程坦诚地写出来,是一次清理自己思路、获得现实“抓手”的过程。希望读《午夜降临前》抵达的读者,也能有所获。
文珍谈到,刘子超写这本十分克制,努力跳出自己的视角,减少个人意见的发表,这本书的书写方式有点像福楼拜,打破了时空的束缚,对中东欧有一种全景式的书写。作家、《三联生活周刊》前副主编苗炜推荐《午夜降临前抵达》时说:“我曾有一个偏见,以为旅行文学是英语作家独享的一种文体,像《大海与撒丁岛》或《前往阿姆河之乡》,他们更像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刘子超的这本书纠正了我的偏见。他在中欧漫游,穿越清晨的薄雾,带来这本优秀的作品——我们都是过客,但我们也拥有这个世界。”
刘子超、文珍在沙龙中还分享了在旅行中遇到的有趣的人、事、物,并在之后的问答环节中,同到场的读者们讨论旅行的方法和意义问题。
《午夜降临前抵达》:旅行写作是对来路的确认
《午夜降临前抵达》是一本“走脑走心”、极具小说质感的旅行文学作品。作者刘子超深入欧洲腹地,以精道的语言打磨旅途见闻,信手拈来各种逸闻掌故。他书写相遇与别离、出发与抵达、历史与现实、文学与音乐、美食与美酒,也审视那些逝去的灵魂、孤独的陌生人。笔锋中流转的幽默戏谑和温柔情怀,使得路上的风景闪烁出令人动容的隽永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