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等一回——世界文化瑰宝莫高窟跨入数字时代新纪元(图)
千年等一回——世界文化瑰宝莫高窟跨入数字时代新纪元
2014年8月1日,首批通过网上预约参观莫高窟的游客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观看数字电影《千年莫高》。通讯员 孙志军
记者 施秀萍
8月1日清晨,敦煌天高云淡。
敦煌火车站西南面一处新的建筑物正成为一个新的旅游景点,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正式运营了。
入口处,穿着红色职业套裙的礼仪小姐面带微笑,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与往常一样,这些游客因莫高窟而来;与以往不同,这些游客因莫高窟全新的预约模式,将对莫高窟“数字体验+实体洞窟”的双重参观一睹为快。这一天,通过网上预约参观莫高窟的游客人数为2679人。
正如敦煌研究院网络中心孙志军8月1日的微信记载:“8月1日对于莫高窟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迎来第一批通过莫高窟参观预约网www.mgk.org.cn预约参观的游客。至此,敦煌研究院对莫高窟的游客接待由无序变为计划,由人工变为信息,由被动变为主动,莫高窟保护与开放的双手将牵得更紧。”
这一天,敦煌儿女期盼了很久、很久。
开放35年,魅力莫高迎来中外游客近千万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前秦时期,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兴建,形成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1979年,莫高窟正式对外开放。当年,游客只有26271人次。此后,莫高窟以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1984年,开放后的第五年游客就超过10万人次;到了2005年,已近50万人次;2012年,则超过81万人次。
“截至2014年6月底,莫高窟正式对外开放35年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940万人次,其中外宾78万人次;预计在今年年末或明年年初突破1000万人次!”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主任李萍对35年的游客量进行了详细统计,中心制作的“1979-2013年莫高窟游客接待量变化折线图”明显地反映出莫高窟游客量逐年大量递增的事实。
无疑,不断攀升的游客量见证了莫高窟的无穷魅力;同样,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一代代敦煌儿女扎根沙漠,与莫高窟为伴共度一生,也是其无穷魅力的真实写照。
无疑,莫高窟精美的壁画、彩塑,莫高窟独特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科技价值,是莫高窟无穷魅力的源泉所在。
发现114年,代代传承探寻保护利用新路径
1900年6月26日,一名叫做王圆箓的道士在清理积沙时无意发现了莫高窟藏经洞。
“时值清末,无能的清政府任由举世震惊的宝藏被列强掠夺,流散国外。此后至今,莫高窟历经114年,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的保护过程。”敦煌研究保护所所长苏伯民告诉记者,“但无论何时,保护第一的思想和精神永远最为重要。”
1944年1月,国民政府在莫高窟设立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这一时期,虽以清理石窟积沙、加固壁画边缘、扶正倒歪彩塑、防止人为破坏等基础性保护为主,但基本奠定了保护为首的工作宗旨和指导思想。”可惜敦煌艺术研究所几经撤立,周折往复,经费无几,保护工作举步维艰。
新中国成立后,文物保护事业翻开崭新篇章,莫高窟的春天来了。1961年3月4日,莫高窟入列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伯民介绍,当时,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先后拨付经费,莫高窟实施崖体加固等抢救性修复和维护性保护,古老文化遗产开始焕发勃勃生机。
文革期间,莫高窟保护基本处于“维持”状态。
改革开放,尤其是198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以后,“开始争取各方合作机会,运用科技手段,开展国际合作等。自此,莫高窟由抢救性保护进入综合、全面、科学的保护阶段。”
2000年以后,国家经济快速发展,莫高窟迎来美好时代;同时,新难题随之而来:旅游热兴起引发的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
莫高窟开凿于悬崖峭壁之上,壁画、彩塑就地取材,多为土木质地,历经岁月长河,本已非常脆弱;而越来越多的游客进入洞窟,改变了洞窟中的温度、湿度以及二氧化碳浓度,“对洞窟环境和文物构成潜在威胁。”
从上世纪末游客量逐年递增伊始,老一辈敦煌儿女已经意识到“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但2000年超过33.8万人次的游客量还是让长期坚持“保护、研究、弘扬”办院方针的敦煌研究院“吓了一跳”,正式将“寻找保护与利用最佳平衡点”提上重要议程,迈上艰难的探索道路。
设计8条参观线路,每条线路安排不同朝代、不同特征的洞窟,既减少游客对洞窟的压力,又满足游客参观需求。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