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敦煌古乐奏响艺术“新声”

26.09.2021  18:36

  新华社兰州9月26日电(记者何问、张玉洁)敦煌莫高窟的九层楼模型静立一角,纹饰艳丽、形制特别的乐器在“窟龛”中错落摆放。陈海琦手抱琵琶,随着指尖拨动,灵动的曲调飘出。这一刻,千年古乐“活”了。

  “我没想过,穿越千年只在一瞬。”陈海琦说。

  演员在敦煌大剧院表演大型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9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22岁的陈海琦是一名琵琶教师,受邀参加正在甘肃敦煌举办的第五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第十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以下简称“一会一节”),并在展览中表演。

  起初,陈海琦以为她演出的地方和一般舞台无异。进入展厅的一瞬间,她有些怔住了:一整墙的乐器,她依稀都在敦煌壁画中见过;走近细细端详,她熟悉的“琵琶”与平时用的并不一样。

  这是展会现场展出的部分被复原的敦煌古乐器。  新华社记者  张百慧  摄

  “中国古代琵琶多为‘直颈’,此琴为‘曲颈’,这是西域的特色。”陈海琦说。展陈负责人、酒泉市博物馆馆长王杰元介绍,这满墙的乐器,都是从敦煌壁画中“复原”的。

  自公元366年开始营建的敦煌莫高窟,见证了丝绸之路文化交融互通,壁画、塑像等留存“异域风情”。据专家统计,莫高窟南区400多个洞窟中,一半以上都有音乐图像,壁画中乐器数量达6000余件。

  从20世纪80年代起,郑汝中等敦煌研究院研究馆员就一头扎进“复活”敦煌乐器的瀚海。他们从乐舞壁画中寻找灵感,一笔笔勾勒乐器形态,一来一回拨动弦音研究对比。

  形状不断逼近,从“哑”到拨出声响……经过几代人接力,2018年,包含弹拨、吹奏、打击、拉弦4大类97种245件乐器得到系统复原。这也是年逾80岁的郑汝中参与复原的敦煌乐器中水平最高的一批。

  王杰元和同事将这批乐器中最令人熟知的一部分展现在公众面前,包括圆形小阮、排箫、龙凤笛、小箜篌等。

  对王杰元来说,敦煌文化真正“活起来”不仅是从壁画走进现实,还需要人们对敦煌艺术产生切身的感受。

  演员在展会现场表演敦煌乐舞(9月24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这也是陈海琦被请到展览现场的原因。用千年前的乐器弹起古乐谱,敦煌舞仿佛更加飘逸曼妙。这不单是一场表演,更让观众有了触摸敦煌、对话敦煌的机会。

  “敦煌文化不应该只停留在纸面或解说里。我们以更直观和更形象的方式,让艺术和公众形成一种互动,也满足公众对文化可感的期待。”王杰元说。

  近年来,敦煌音乐并未止步于“复古”。敦煌壁画中的乐谱也成为不少音乐创作人的灵感来源。敦煌元素与流行民谣、摇滚、电子等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在线上创作比赛、音乐会中大放异彩。

  本次“一会一节”上演出的大型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在跌宕起伏的乐声中诉说千年前高僧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剧中令人沉浸动情的音乐,正是运用了复原的敦煌乐器。

  该剧目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向海内外公众演出,200余位来自白俄罗斯、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的代表在现场观看。敦煌古乐正成为敦煌文化对外传播的载体之一。

  “从无声的壁画到有声的复原乐器,我听见了历史与艺术的对话。”陈海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