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前马家窑彩陶艺术在民间艺人手指间“绽放”

30.03.2016  10:30

    原标题:(行走中国)五千年前马家窑彩陶艺术在民间艺人手指间“绽放”   

    新华社兰州3月29日电(记者王艳明 梁军)制陶人闫建林经常满身沾满泥巴,他站在院子里时,远远看去,颇像一个刚出土的马家窑陶瓶。

    56岁的闫建林,家住甘肃省临洮县河口村。别人一年四季种地务工,闫建林却窝在屋子里钻研倣古彩陶,村里人都称他“闫罐罐”。

    马家窑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类型,距今有5000多年,因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首次发现而得名。马家窑彩陶纹饰精美,器形多样,许多不同文化类型遗址中都有出现。

    上世纪80年代,闫建林凭借多年烧制花盆的功底,开始钻研和仿制马家窑彩陶。为了追求艺术上的“原汁原味”,闫建林特意去参观甘肃省马家窑遗址、陜西省半坡遗址、青海省柳湾遗址观摩各地的博物馆陈列品,领会和学习古人的精湛技艺。

    “拉坯是陶器成型的最初阶段,也是最难的,尤其是敞口型的器物。”闫建林稳坐墙角,把陶泥放在旋转盘上匀速转动,双手“里应外合”,不一会儿工夫,一件彩陶的泥胎就成形了。

    烧制也是制陶关键一环,多年来,闫建林一直坚持用传统的土窑烧制。“用木材烧制出来的彩陶,在胎质和色彩上更加接近古彩陶,比电窑烧制的更逼真。”闫建林说。

    “做成一个彩陶需要20多道工序,包括找土、粉碎、搅拌、揉泥、拉坯、晾晒、抛光、彩绘以及入窑和出窑等。”闫建林说。为此,全家人齐上阵,各有分工,进行流水作业。“我当总设计,老伴负责经营,儿子制作,儿媳彩绘,一年可以制作近500件陶罐。”他说。

    “古人精细,做得特别美,我们做的比较粗糙些,自认为赶不上古人的技术。”闫建林说,“马家窑彩陶盆制作起来难度最大,拉坯时稍有不慎形体就会走样,自己反复学了近30次才掌握要领。

    如今在闫建林的农家小院里,到处堆积著形色各异的彩陶。有的是刚成型的泥胎,放置在阳光处晾晒;有的已经著了矿物质颜料,准备入窑;有的已经完工,等待买家的光顾。

    “我们从不搞推销,来的都是上门的客人,每年销量稳定,只要品相好,做出来都能卖掉。”闫建林说,近几年,自家的倣古彩陶远销北京和上海等地,作为文化礼品被人广泛收藏。

    多年来,得益于在艺术上的精益求精,闫建林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成为定西市马家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包括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文化类型,马家窑系列的彩陶都可以完成制作。”闫建林说。

    作为全村第一个制陶的人,闫建林也因为制陶发了家,一年收入近16万,五千年前的“陶罐罐”也由此变成了全家人的“钱罐罐”。

    在河口村,目前有4家农户烧制彩陶,各自的大门院墙上,都绘著流水漩涡的图案,不远处,就是奔流不息的洮河水。

    闫建林说,洮河水养育了马家窑文化,他也是吃著洮河水长大,他要把这精美的远古彩陶艺术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完)

( 编辑: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