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兰州庙滩子追上城市化脚步
中国甘肃网6月10日讯 据鑫报报道(记者 沙莎)庙滩子,兰州城里一个古老而名声显赫的地方。
作为土生土长的兰州人,我第一次来到庙滩子竟是10年前的事,在这之前的20年,尽管对这个地名如雷贯耳,但却从未涉足这片区域。200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来到庙滩子。第一眼,就感觉这里与整个城市发展的脚步相比,似乎慢了半拍。
破旧的平房、杂乱无章的红砖房、坑洼不平的马路、噪杂泥泞的市场……长久以来,这片区域就像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那些破旧的景象与时代的发展已无法匹配,更无法满足百姓安居和全新的城市功能。只一河之隔,黄河南岸高楼林立,每一寸土地被开发利用到了极致;而黄河北发展滞后、城市规划杂乱,配套设施落后,显而易见黄河北已成为这座城市最后的短板。有人把兰州比喻成一片树叶,黄河刚好是它的叶柄或者是主叶脉。值得关注的是,兰州这个城市在改革开放后的这30多年,却一直在黄河的南岸发展。就好比一片叶子半边是绿色半边是灰色。也有人把兰州比喻成一只蝴蝶的话,过去30年它更像是一只断翅的蝴蝶。
靖远路上,大坑小坑的搓板路一直存在了许多年,不是不修,而是修了不久又被大车压坏了,狭窄的路两侧,—排排简易的楼房或顺着山势杂乱无章地蜿蜒而上,或“灰头土脸”地伫立着;九州大道上更是车流人流混杂—起拥挤不堪。庙滩子地质构造较复杂,地形多为洼地、丘陵、山坡,沟壑纵横,绵延起伏。由于长期的绿化浇灌、大气降水入渗和城市扩建,及山下居民削坡建房,使斜坡失稳,坍塌、崩塌、坡面冲刷等灾害屡屡发生,成为兰州市地质灾害易发区。
那时,这里的交通、消防、路灯、天然气、供水、供暖、排污等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些地方甚至基本没有公用基础设施,群众“吃水难”、“行路难”、“如厕难”等问题十分突出。在庙滩子李家湾、王堡堡城等地方,由于道路狭窄陡峭,居住在这里的许多人出行依靠的是摩托车和自行车,雨雪天出行更让他们提心吊胆。
一座连接盐场路、靖远路、九州大道的罗锅沟桥狭窄而破败,堵车几乎是这里每天都要上演的“戏码”;原本在市场里有固定摊位的水果商贩经常将摊子摆上“马路”,再加上一些游商“加盟”,原本就不宽的路被两侧各种摊贩占据近一半,车辆经过,都在缓慢行驶,生怕碰到这些商贩的摊位。喇叭声四起,此起彼伏。而许多过往市民路过此处,要绕过摊点,就不得不走到马路中央和车辆“抢道”,十分危险,遇上下雨,人们更是走得小心翼翼,生怕丢弃在马路上的烂菜、烂水果将自己滑倒。
在这之前,我甚至不知道,赫赫有名的“庙滩子”竟然是这样一番景象,要知道,在历史上,庙滩子地区可是著名的“水陆码头”,—派“茶马互市”的繁荣景象。直到1979年城关黄河大桥通车之前,庙滩子依然是兰州的一个咽喉通衢,车马店集中,人流、物流交汇。此后,从这里过往的车辆有所减少,庙滩子的码头作用减弱,但在黄河北地区,这里依然是一个中心。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城市的发展,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庙滩子并没有跟上整个城市发展的步伐,在黄河以南主城区的繁荣景象以及南北滨河路的亮丽景观映衬下,庙滩子地区成为整个城区的一个“瑕疵”……
如今,整整10年过去了,那个曾经落魄的庙滩子,也在一点点蜕变着,随着庙滩子整体改造工程的开工,这里美好的蓝图正在一点点展开华丽的面孔,沿用了半个多世纪的罗锅沟桥拆了,取而代之的是宽达40多米的新桥;年久失修的盐场路再也不是那条缝缝补补的搓板路了,变身成宽阔平整的路面。破旧的平房被一片片正在建设的高楼代替,未来,庙滩子地区将直接融入黄河南岸核心区,使其成为凸现山水特征以及集居住、商业、旅游、文化、休闲、办公等为—体的“城市商业次中心”。
庙滩子,这10年间,经历了太多变迁,也遭遇了发展中的风雨洗礼,未来,我们相信,庙滩子正在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