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市在全市民族村社推行“十到户”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10.11.2015  10:51

    新华网甘肃频道消息 为全面推进少数民族村社“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突出“精准”,强化措施,力求实效。陇南市把所有贫困民族村社全部纳入全市25个贫困片区。作为“精准发力”的四个主战场,组织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双联”帮扶队伍。在全市民族村社全面实施结对帮扶、脱贫计划、政策宣传、产业培育、危房改造、基础设施、小额贷款、技能培训、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十到户”,帮助少数民族贫困户达到有安全住房、有安全饮水、有基本农田、有增收产业、至少有一人有资质证书、有基本社会保障、家有余粮、手有余钱,“八有”目标。

    一是结对帮扶到户。按照单位到村、干部到户、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四到”要求,确保每户少数民族贫困户有1名帮扶干部,采取各种扶贫开发方式,扎实开展针对性的帮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不致富不撤离。

    二是帮扶计划到户。深入了解少数民族贫困户贫困原因和问题,当前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在摸清家底状况、致贫原因、收入来源、收入水平、脱贫困难、帮扶需求等情况的基础上,按照“一户一策,因户施策”的原则,制定切合实际,详实可行的帮扶计划,确定年度目标、阶段计划,脱贫时限和帮扶措施,确保帮扶工作有的放矢,精准有效。

    三是政策宣传到户。充分利用培训会、座谈会、宣传栏及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把精准扶贫政策宣传到户,解答群众在少数民族贫困户评定,到户项目,惠农政策等方面的问题,让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破除“等靠要”思想,把开发式扶贫观念植入人心。对少数民族贫困村和贫困户帮扶措施进行公示,提高工作透明度,调动少数民族群众的参与积极性,激发精准扶贫的内在动力。

    四是产业培育到户。针对少数民族贫困村和贫困户实际,对有劳动能力和致富愿望的扶贫对象,根据有关产业发展奖补政策,协调以奖代补、小额贴息贷款,提供种苗及信息、技术、服务等方式,有针对性的引导发展1—2项致富产业。按照“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长短结合、尊重意愿”的原则,支持少数民族贫困户发展苗木、养殖、食用菌、中药材及电子商务、餐饮、劳务等产业,拓宽增收渠道,确保少数民族贫困户稳定脱贫。充分发挥产业龙头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联系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通过订单、合作等模式带动少数民族贫困户发展生产,以提高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的组织化水平,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五是危房改造到户。对未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且有建房意愿的少数民族贫困户,协调落实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实施危房改造。对没有劳动能力或缺少建房资金的少数民族贫困户,在落实危房改造补贴资金的基础上,协调落实小额贷款,通过投工投劳和邻里互助等,降低改造成本,建设用于居住等基本需求的房屋,待有条件后再实施改扩建,减轻建房资金压力。帮助少数民族贫困户严把危房改造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质量关,将危房改造建成放心工程和精品工程。对已实施危房改造的少数民族农户进行提升改造,完善功能、美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