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金昌工业转型发展迈向新天地

28.12.2015  20:21

  原标题:“十二五”期间金昌工业转型发展迈向新天地

  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主导工业品价格低迷……

  “十二五”期间,全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金昌经济与全省乃至全国同频共振。“十二五”前三年,全市工业经济呈快速增长态势,总量进一步扩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左右;“十二五”后两年,全市工业投资下滑、增速放缓,呈低速、低效、低位运行态势。

  面对近两年严峻的经济形势,市委市政府立足资源型城市实际,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经济转型升级,加大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稳步推进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壮大,节能降耗取得突破性进展,非公经济及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改革创新和技术进步步伐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进一步融合发展,工业企业的规模和效益逐步提升。

  今年以来,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金泥集团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着力抓好生产经营、精细管理、项目建设,生产经营呈现出稳定向好的局面。图为干法二厂职工正在清理喷煤管内的结焦。本报记者赵刚摄

   重点项目稳步实施

   工业总量明显增大

  金昌的优势在资源、特色在工业,传统产业在全市工业中占有绝对比重,但也存在着结构不优、质量不高、动力不足等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市全面落实省委“3341”项目工程,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和改革创新,努力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循环经济、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工业项目投资保持稳步增长。

  今年3月,总投资10.83亿元的甘肃神雾金川铜尾矿综合利用项目开工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可处理铜渣尾矿80万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正在建设的北方国能锂业1万吨碳酸锂提纯项目,利用国内最先进的锂提纯技术,建成1万吨碳酸锂提纯生产线,一期5000吨项目计划明年建成投产,全部达产后年可实现营业收入1.8亿元。

  项目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推动产业升级的“发动机”,增强发展后劲的“聚合器”。“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实施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50项以上,预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7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建成投产项目70余项,项目达产达标后预计新增产能180亿元。其中:实施新能源项目49项,建成投产34项,完成投资240亿元。

  30万吨铜材深加工、精密铜镍合金节能降耗技术改造、5000吨镍及镍合金板带材生产线、1万吨钴产品扩能改造、20万吨阴极铜项目、6万吨电解镍扩能改造、5千吨羰基铁粉、7500吨海绵钛、1万吨羰基镍、150万吨捣固焦、20万吨合成氨、10万吨硝酸、60万吨洗煤、3万吨三氯乙烯等项目相继建成,金川区西坡光伏发电场、金武公路光伏发电场和永昌县河清滩光伏发电场初具规模,永昌县水泉子、金川区西滩等风力发电场逐步形成,投资5000万元的上海电气风电组装项目建成投产,实现了我市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的新突破。

  一批具有较大带动性项目建设和实施,使我市传统产业得到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材料产业、风光电新能源产业、循环经济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市工业经济总量进一步提升,有力促进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目前,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0户,比2011年增加58户。“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12.2%,其中:2011年增长17.6%,2012年增长20.3%,2013年增长16.7%,2014年增长7.6%,预计今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00亿元,同比增长0.3%;工业占全市GDP的比重为58%,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达60%,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依然显著。

  目前,全市有色冶金行业生产能力达80万吨以上,有色金属新材料生产能力达65万吨,其中铜杆铜线、铜管棒材、镍合金加工材达52万吨,镍盐5万吨、铜盐2万吨、粉体材料1.7万吨、羰基镍1万吨、羰基铁5000吨、镍网300万只;各类化工产品生产能力680万吨以上,水泥等建材行业生产能力200万吨,新能源企业共取得风光电开发指标330.5万千瓦,风电建成并网发电19.8万千瓦,光电建成并网发电180.5万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