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一”两名航天员回答记者提问

17.10.2016  10:38

    原标题:“神十一”两名航天员景海鹏、陈冬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提问

    师兄弟将遨游太空33天

  ▲景海鹏、陈冬与中外记者见面。兰州晨报特派记者 党运 摄

   左一:景海鹏

   左二:陈冬 新华社照片

  16日上午10时30分,在新闻发布会结束之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内,隔着透明的全景落地玻璃,神舟十一号飞行乘组两名航天员景海鹏、陈冬一起首次公开亮相,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提问。

   1 一老一少即将踏上太空之旅

  航天员景海鹏参加过神舟七号、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这是他第三次太空飞行,他也是我国唯一一位三次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景海鹏这次遨游太空,将在太空庆祝自己50岁生日,而以50岁“高龄”上天也创造了中国航天员的纪录。

  面对高龄航天的问题,景海鹏说:“航天员是我的职业,太空飞行是我的事业,但更是我的崇高追求和使命,我非常热爱、非常喜欢、非常享受我的工作。作为一名航天员,能够多次执行任务,是我的追求和梦想,这次能够第三次出征太空,我要感谢我的祖国和人民,感谢万千航天工作者,要感谢他们的付出和托举。

  景海鹏和陈冬的年龄相差12岁,1998年景海鹏入选航天员时,陈冬刚入伍不久。

  陈冬是第二批首位飞赴太空的男航天员,首次参加载人飞行任务。1978年12月出生,1997年8月入伍,曾任空军某师某团飞行大队大队长,安全飞行150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10年5月,陈冬正式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10月17日,他将和景海鹏一起驾驶神舟十一号飞船飞赴太空,他也是第二批5名男航天员中首位实现飞天梦的人。

  在任务中,两人是互为备份的,他们均具备飞船驾驶、组合体管理、手动交会对接以及故障情况下的应急处置能力。在任务期间,将完成飞船操控、在轨试验操作、健康保障、生活照料以及科普演示等任务。在“神十一”任务中与指令长景海鹏互为备份,将一起完成飞船驾驶、手控交会对接、项目试验、飞船撤离等任务。

  “任务来得不快不慢,时机刚刚好。”看得出来,首次在镁光灯下的陈冬刚开始有些紧张,但他很快调整好了,“自从加入航天员队伍以来,一直都在准备。我准备了6年,景师兄准备了18年,增加了在轨应急能力训练。师兄景海鹏要求非常严格,觉得很幸运,对这次任务心里很有底。

  面对记者所提的携带香港中学生的试验项目问题,陈冬主动要求回答,称三项试验是“奇思妙想”,“你们期待,我也很期待。”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太空生活?陈冬说:“除了紧张的工作,我会听听音乐,写写日记,看看窗外,已经迫不及待想享受太空生活了。

  一位是执行过两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中国第一批航天员,一位是从未步入过太空的第二批航天员,执行任务中,二人将怎样配合?就此,陈冬说,经过6年的训练、磨合,两人之间已经非常了解,“进入乘组后,我们每天工作训练的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远远超过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

  在具体执行任务时,两人的称谓只会是“01”和“02”,而记者了解到,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陈冬习惯性地称景海鹏为“景师兄”,景海鹏则称陈冬为“我兄弟”。

  在新闻发布会上,关于航天员的选拔,武平说,飞行乘组的选拔经过初选和定选两个阶段。在初选阶段,对所有现役航天员从思想政治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考核。初选选出四名航天员。这四名航天员在定选阶段针对这次任务又进行了心理、操作技能等方面的训练。定选阶段也是按照考核标准和评定流程进行了综合考评。最终经选评委员会确定,由景海鹏和陈冬组成乘组。另外两名备份的航天员也具备执行任务的条件。

   2 任务期间进行4项在轨试验项目

  神舟十一号制导导航控制分系统指挥罗谷清表示,天宫二号按照正常计划成功发射并正常运行后,神舟十一号飞船独立飞行完成与天宫二号自动对接形成组合体,完成组合体33天中期驻留任务后,与天宫二号分离,在一天内返回内蒙古主着陆场,至此神舟十一号飞船任务结束。

  任务期间预计神舟十一号进行4项在轨试验项目,包括:宽波束中继在轨验证试验、变轨控制验证试验、帆板任意偏置角跟踪太阳功能验证试验和微生物控制试验,通过上述试验可以进一步验证飞船设计功能,获取和积累载人环境相关飞行试验数据。

   3 太空看新闻联播和娱乐节目减压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医学工程总体室主任吴大蔚介绍说,此次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要在轨飞行33天,航天员系统的主要工作就是围绕航天员如何在空间高效工作展开保障工作。

  具体来说,从健康、生活、工作三个方面对航天员进行保障。健康保障,首先,要设置合理的医学检查的项目,对航天员的状态进行一个应急评估。包括航天员的血压、心肺功能都会做定期检查。

  研制单位还为航天员设计“健身神器”——骨丢失对抗仪,也叫“对抗骨质疏松的仪器”。它通过敲打航天员小腿部位穴位,刺激骨骼、改善血液循环,对抗骨质疏松。无创心功能监测仪,通过无创检测航天员的脉搏血压、脉搏量和血氧饱和度等生理参数,定期监测航天员的身体状态,被称为航天员的“保健员”。

  心理保障方面,航天员经过严格选拔。他们的心理素质是非常好的。但长期飞行,地面上还是要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比如,给他们上传新闻联播和娱乐节目放松身心。

  按照中国神话的演绎,地上33天,天上已是33年。也许,有了如此严密严谨的科学保障,两位宇航员在天上的33天并不那么漫长。

   4 中国航天核心技术全部国产化

  核心技术国产化是中国航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此次发射的神舟十一号飞船上,核心技术的国产化,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逃逸系统承担着航天员安全救生的使命。为了确保任务成功实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对逃逸固体发动机进行了技术改进,对发动机关键部件材料进行了改进,经过反复试验验证,性能完全满足要求;将逃逸主发动机金属壳体圆筒由此前的板材卷焊成形工艺,变成了锻件旋压成形工艺,产品安全性大大提高。

  神舟系列逃逸系统发动机属于异型结构,绝热层采用复合材料粘贴而成。如何确保发动机内部机构完好,没有脱粘呢?这必须依赖于加速器探伤系统,高空间分辨率、高密度分辨率技术使逃逸系统发动机的任何瑕疵都暴露无遗。加速器探伤就是利用工业用的高能射线CT系统为发动机拍片子,和医院里的CT系统是一个原理。此次为神舟十一号逃逸系统拍片的设备是国际最先进的高能16位A/D转换式探测器系统、CT图像上环状伪影的高能射线CT系统,可媲美国外任何先进的CT系统。CT系统兼备大视野CT扫描技术和射线照相功能,可以对神舟逃逸发动机进行任意部位实现射线照相和CT断层成像探伤,确保在发射阶段将航天员安全送上太空。

  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33天,但飞行控制任务长达60天,这对电源系统飞控队伍来说是一项极限挑战。为了让航天员在太空有在家用电的安全感,地面人员必须24小时监控电源分系统性能数据,确保万无一失。

  货运飞船系统副总师陈启忠介绍说,神舟十一号飞船的太阳翼是我国载人航天领域第一个全国产化材料的太阳翼。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与配套单位合作,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成功研制出采用国产高模量碳纤维和铝蜂窝芯的刚性太阳翼,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记者了解到,神舟十一号太阳电池翼不仅启用了新的国产化材料,并且其在轨复杂工况下的载荷适应能力更是大于一般卫星。

( 编辑:王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