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切实下沉 分级诊疗有序就医
原标题: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切实下沉
——我省医师赴县乡多点执业相关制度解读
记者 宜秀萍
中国甘肃网2月12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 看病难,主要难在大医院,看病贵,也主要贵在大医院。但即便如此,老百姓生了病,只要有条件,依然愿意奔向大医院,究其原因,是奔着大医院的专家、设备、环境等优质医疗资源而去。这样的结果既增加了百姓的就医成本,也让大医院不堪重负,难以集中资源和精力开展高精尖医疗服务。
我省此次实施的医师赴县乡多点执业等相关制度,就是为了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切实下沉。这些制度环环相扣,在省市级医院和基层医院之间建立起固定、有序、紧密的医师多点执业合作关系。
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任务
“此次,我们不仅明确了哪几类医师必须开展多点执业,而且要求他们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完成固定的任务。”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郭玉芬介绍。
我省规定“万名医师支农工程”医师、省市级医疗机构副高级以上职称医师、县级医疗机构中级以上职称和五年以上住院医师必须开展医师多点执业,并做到固定时间、固定人员、固定对口医疗机构。其中省市级医院医师在县级医院注册执业,县级医院医师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注册执业。
通过省(市)帮扶县、县帮扶乡的联系关系,每年安排1000名副高以上医师下到基层,建立起帮扶关系,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培养2000名专科医师,并加强专科建设、打造优势专科、健全完善诊疗科目。
“简单地说,就是让基层医院原有的优势专科更强,没有的专科在一年以内建起来,并逐步能够独立开展新技术、新业务。”郭玉芬表示。
服务到位分级诊疗有序就医
“县级医院本该是老百姓看病的主战场,就好比公交车一样,要承担起公共交通的主要任务。”永登县人民医院院长火统显形象地比喻。然而,现实情况却正好相反,在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同时,不少县级医院却“吃不饱”。
“如今,医师多点执业制度落地了,这是基层百姓期盼的,也是我们县级医院急需的。”火统显解释,早在一年多前,永登县人民医院便尝到了医师多点执业的甜头。
当时,我省这项改革还没有全面推行,省人民医院与永登县人民医院签订了合作帮扶协议。永登县消化、呼吸类疾病高发,但永登县医院缺乏相应专业技术人员,当地群众只好跑到兰州大医院就医。在省人民医院专家一对一的定点帮扶下,该院在短短一年时间内,便建起了消化科和呼吸科,其中,消化科床位已经达到60张,成为医院的优势科室。
我省实施医师多点执业制度的目的也正在于此,通过派驻基层需要的医师下基层服务,推动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与区域内的医疗需求相匹配。
根据县乡两级医疗机构疾病谱排序分析数据,我省为县级医疗机构确定了100个分级诊疗病种,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确定了50个分级诊疗病种。
不同级别的多点执业医师,要帮助受援单位培养技术骨干,提高受援单位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确保在为期两年的执业时间里,推动受援单位能够诊治相应级别的诊疗病种,确保90%左右的患者能够在县域内得到安全有效治疗。
科学考核合理补偿以医养医
科学考核、合理补偿是推动医师多点执业制度能够顺利实施的保障和基础,据此,我省出台相关制度,对多点执业医师在受援执业地点开展诊疗活动、技术推广、业务指导、会诊查房、学科帮扶、人才带教的工作业绩、考勤记录、目标任务完成等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审、岗位等级认定等工作挂钩。
同时,通过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调整报销比例等措施,在不增加政府资金投入的前提下,合理调配使用新农合基金。我省明确各级医师在签约机构多点执业,新农合基金按其实际工作量支付10-30元不等的门诊诊疗费、300-1000元不等的手术指导费,以及麻醉、查房、业务指导等各项费用,其中,80%给执业医师,20%给服务的签约医疗机构。
郭玉芬表示,通过推行分级诊疗、实施“固定、有序、紧密”的医师多点执业制度,可以规范医疗机构服务行为,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上涨,促进病人合理分流,最终构建起“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危重再转诊”的看病就医新秩序,建立医疗机构“以医养医”新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人才合理流动、技术有效提升、资金合理使用、群众享受实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