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基层医疗机构“三个转变”守护居民健康
原标题:兰州基层医疗机构“三个转变”守护居民健康
新华社记者张文静、程楠
从“等病人”到“送健康”,从各类病患“通吃”到锁定重点人群,从传统诊疗方式向创新服务模式转变,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系列探索,改变了过去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状态;在提升服务质量同时,降低了居民就医成本,逐渐成为居民身边的健康“守护者”。
兰州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过去,基层医疗机构常处于“等病人”状态。
“那会来个病人稀罕的不得了。”城关区酒泉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李峰介绍,他们邀请居民免费收听健康教育讲座,却被误解为推销药品。
为改变这一状况,基层医疗机构通过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把健康“送到”居民家中,以赢取信任,引导百姓到基层就医。
城关区团结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青玉介绍,当前,高血压、糖尿病等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数量逐年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便将慢性病管理作为抓手,有针对性地普及防病知识,提出干预措施。
“隔三差五,中心大夫就给我打电话问问最近血压控制的好不好,比我自己还操心。”前来就诊的高血压患者梁彩云告诉记者,自被张青玉所在中心“管理”以来,她的血压一直很稳定。
为赢取居民信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将定期随访、常态化义诊、健康讲座等送到居民家门口,并提供和推广多项中医药适宜技术,让患者用最少的钱、最省力的办法防病治病。
在团结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针灸康复理疗科内,医生张勇正为患者做拔罐治疗。“从家里走到中心就5分钟,一次花费不足50元。”社区居民康玉兰说,虽离三甲医院不远,但对50多岁的她来说挂号太麻烦、等候就诊太耗时。
从病患“通吃”到锁定重点人群
受访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坦言,基层医疗机构曾经被“冷落”的主要原因,在于服务人群定位不清晰。
兰州市卫生局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明确服务对象,将0-6岁婴幼儿、孕产妇、残疾人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作为重点服务对象。
“病人回到‘家门口’,我们就得想办法‘接得住’。”西固区四季青街道合水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杨俊杰直言,中心想方设法从硬软件设施上提升服务能力。
“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后,孕产妇的需求日益提升。对此,杨俊杰将中心打造成了压缩版“妇幼保健院”,为医务人员配备了可随身携带的母婴访视包,基本监测都可在产妇家里实现。同时,中心还开设了“妈妈班”,引进儿童精密体检仪,通过儿童生长发育测评系统为儿童进行健康管理和评估。
兰州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配备了电动车,以方便工作人员 对残疾人、慢性病等行动不便的重点人群进行上门服务。
创新服务方式 守护居民健康
服务对象明确了,服务方式和质量也要跟上。
团结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了互联网远程会诊中心。1条光纤,1个摄像头,1台电脑,将中心与三甲医院相连接。上传医学影像和病人信息后,中心医生可通过网络与三甲医院专家“面对面”会诊,让患者免费得到及时救治。
“当我们发现一些年龄太大的慢性病患者病情控制不好时,就利用远程会诊请专家协助治疗。”张青玉说,从去年启动远程会诊至今,共有200余名辖区患者受益。
借助新媒体,四季青街道合水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通了健康教育QQ平台和微信平台,与辖区所在幼儿园、学校建立联动机制,有效遏制流行病、传染病的发生。
通过创新服务方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赢得了患者信任。如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凭借挂号免费、就诊方便、服务贴心等优势,成为社区居民就医的重要选择,而中心医生也渐渐成为守护他们健康的“守护者”。(完)
( 编辑:王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