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探索特色医改之路 近三年次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全国最低

16.01.2017  01:02

    原标题:甘肃探索特色医改之路 近三年次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均为全国最低

  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举行全省中医药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记者韦德占/摄)

  10日晚,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举行全省中医药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刘维忠介绍有关情况,并与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甘培尚共同回答媒体记者提问。记者从会上获悉,我省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探索中医特色的甘肃医改之路,近三年全省次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均为全国最低。

  省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刘维忠介绍省中医药发展情况。(记者韦德占/摄)

  “全省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筹资总额的比重连续低于40%,卫生负担正在逐步降低。我省着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科目、相对完善的‘大中医’服务体系,取得显著成效,近三年全省次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均为全国最低。”刘维忠介绍道。

  据介绍,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指导下,按照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建设要求,依托中医药资源,以推动卫生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农业、旅游、文化、产业等各个领域添加中医药元素,推动形成了部门共识,将中医药的发展与医药工业、中医养生保健旅游业、中医药文化产业等融合发展,使各部门及全社会共享卫生改革与发展成果,用改革的办法着力破解财政保障水平低、群众支付能力弱等医改难题,探索出一条群众接受得了、财政支付得起、健康供给有保障、社会满意度较高的改革发展之路,达到了“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最基础的问题,用最少的费用维护居民健康”的目的。全省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筹资总额的比重连续低于40%,卫生负担正在逐步降低。

   近三年 全省次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均为全国最低

  围绕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我省把中医药贯穿到医改各个环节,先后出台促进中西医并重、中医药深度参与医改、支持陇药产业发展、中医药产业发展先行先试等50多个扶持中医药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不断优化中医药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医改中保基本、强基层作用,积极推动中医药服务更多向基层一线辐射渗透,着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科目、相对完善的“大中医”服务体系,取得显著成效。

  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甘培尚共同回答媒体记者提问。(记者韦德占/摄)

  省卫计委巡视员甘培尚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们现在在中医院和县人民医院要建中西医结合的重症医学科抢救室,同时全面提升县、乡、村各级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水平,医疗能力提升了,医保费用大大降低了。在这项工作的引领下,我们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连续几年在全国排名第一。目前,全省90%以上的综合医院、96.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1.2%的乡镇卫生院、75%的村卫生室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截至“十二五”末,全省共有中医医疗机构136家(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41家),开放中医床位24940张。100%的市州在卫生计生委设立中医处(科),85%的县市区在卫生计生委设立了中医科(股),各县级以上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疾控机构成立中医管理科。新建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和11家市、县级中医医院,改扩建55家县级中医医院。47家县级综合医院加挂中西医结合医院牌子。

  同时,我省以建立完善长效工作机制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医改中保基本、强基层作用,积极推动中医药服务更多向基层一线辐射渗透,着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多科目、相对完善的“大中医”服务体系,取得显著成效,近三年全省次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均为全国最低。

   牵住“牛鼻子 发展健康产业与促进民生相融合

  此外,我省把中医药作为发展健康服务业的“牛鼻子”,将发展健康产业与促进民生紧密融合,使精准扶贫落到实处,探索出了通过促进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有效实施精准扶贫攻坚的出路。截至去年11月底,有343.3万群众接受了免费健康体检和健康指导,筛查出慢病患者165.7万人,随访干预251.8万人次,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

  我省还实施了“村级三件事”工程,为全省450万城乡居民发放《中医药适宜技术进家庭手册》和“健康保健工具包”并开展相关使用技术培训,村村建成健康文化墙,村医定期组织村民开展“健康沙龙”。动员1万多名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开微博,宣传中医药文化知识,大部分县建立了村医中医微信群,邀请省外著名中医专家入群开展中医药知识辅导讲座。(记者韦德占)

( 编辑: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