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医托”傍上小诊所“现身说法”钓患者

30.07.2015  18:12

  原标题:“医托”傍上小诊所“现身说法”钓患者

  7月初,北京侦破最大的“医托”诈骗案。同时,“医托”在全国也受到了严厉打击。近日记者走访发现,在我省严打“医托”的高压态势下,“医托”仍然出没在兰州各大医院大门、挂号处及火车站、汽车站周围。其不仅没有消灭,而且手段不断升级,利用网络和社交平台编造成功医治故事,吸引网友关注,对患者实施行骗。

   农村患者成为首要“猎物”

  7月23日,记者陪亲戚在兰州大学第二人民医院门诊楼挂号时,一位也在排队挂号的女士热情地和前来就诊的病人主动搭话,她说她也是来看病的,问她得了什么病?当得知是肾结石时,其中一个男子说他也得过肾结石,在各大医院治了多次没什么效果,最后经朋友介绍,到兰州市广场东口一家私人诊所吃了一段时间的药就好了。

  就在记者上前咨询时,两位“医托”看见有陪同,含糊其辞地回答了几句就急速离开就诊楼。常在便民门诊就诊的王老太告诉记者,她经常在医院门口碰见“医托”拉客。“医托”大多数都是紧盯从农村前来就诊的病人,通过编造亲身体验的“患者故事”,骗患者到一些私立医院或黑门诊去接受治疗,不仅骗取看病人的血汗钱,更耽误患者的病情……

  来自静宁县的李先生就遭遇到了“医托”的哄骗。今年春节刚过,他带妻子到省人民医院就诊,在兰州汽车东站一出站就遇到两名老乡,说自己在一家医院做护士,可以帮助找到名医。随后李先生被带到位于城关区平凉路的兰州岐黄疑难病中医药研究所,经过一名年轻医生的诊断,一次开了30服中药,花费近三千元。回去服用后,病情丝毫没有减轻。这时,他的妻子才明白了真相:那名“好心老乡”其实是“医托”。

  采访中,兰州市某医院保安王军情透露,每天在医院附近或者里面活动的“医托”有五六个,多的时候甚至有十几个。他们找机会与前来就诊的病人搭话,极力鼓动他们去一些不正规的医院治疗。大多数“医托”手里都拿着医院的门诊病历,提着一个装着X光片、CT片的塑料袋,及诊所开的发票等,看上去就像一位患者或家属。他们在门诊部和住院部之间来回走动,物色“猎物”,先是一个人上前套近乎,热情有加,询问对方的病情,不久就会来一个同伙,称自己也得过这种病,在市医院治了很久,花了很多钱都没有治好,后来经过别人介绍找到了某某名医,几服药就治好了,如需要可以帮忙带去看病等。

  王军情分析说,“医托”往往把目光瞄准在农村患者身上,在医院附近活动,很多“医托”假借患者、医院工作人员的名义,在病人候诊或等人时进行游说,诱骗患者上当,而一旦受到院方干涉,就会进行抵赖。

   “网络医托”发展快而广

  “生病了,怎么办?”多数60、70后选择去医院,不少80、90后则会打开网络搜索,或者咨询网络“在线医生”,在网上他们很快就能得到“诊断”,甚至拿到药方。患者因轻信医疗网站信息,被“医托”骗到黑医院、黑诊所,造成伤害的事例经常见诸报端。

  兰州市民张女士气愤地说,一个月前她皮肤有些过敏,先上网在百度里根据病情搜索了一下,一位专家正好在线,她说明病情后,这位在线专家简单了解了一下,让她前来兰州市张掖路众友药店就诊。她前去就诊后又被推荐到七里河区一家中医馆,诊断为湿疹。在这家中医馆,每次取药都是十服,每服都在百元左右。花去近千元仍没有效果后,她前往兰州陆军总院检查,大夫说是皮肤过敏,吃了一些过敏药后很快就好了。

  临夏县先锋乡村民司先生患有风湿性骨结病。他有次上网发帖求医问药,在一个帖子里看到,有人回复称自己也有这个病,并描述了一些相关症状,表示“我是吃了某品牌药物治好的,建议你也可以试一试”。

  司先生咨询后,该网站的“在线专家”称,这个药是一个名医的特制药物,疗效很好,但目前该药物没有正规批文,不能在市面上正常销售。司先生购来刚吃后确实有点效果,但坚持了两个月后,并没有得到网站上所说的疗效。司先生带着药到乡镇卫生院咨询后,才发现该药是假药,里面只加了一些止痛药的成份。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医托”又出现了新的形式。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务科一位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方便快捷、保护隐私是“网络就医”的一大优势,但是因为医生不能当面诊疗,“网络医生”也是良莠不齐,致使就诊结果准确性降低,再加上缺乏有效监管,也致使一些“黑医院”“黑诊所”的无资质医生浑水摸鱼,借机忽悠患者。

  记者上网搜索发现,大多数“医托”自称是医院的网络咨询人员,注册很多昵称或者网名,在论坛发帖子,讲述自己在某某医院做手术效果很满意等,主要集中在整形美容领域、疑难病领域(如妇科病、风湿病、糖尿病、关节病等)。

   “医托”频现根在“看病难”

  打击“医托”,不是自今天始,但为何屡禁不绝呢?

  根治“医托”,不能仅仅靠打击,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医疗改革入手,让医疗资源达到合理配置。省委党校教授宋圭武认为,打击“医托”从眼前看,要建立公安、卫生、工商、司法的联动机制,从长远来看,还需要国家卫生部门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城乡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卫生监管不到位,百姓迷信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就不能根治,“医托”们就仍然有市场。

  通渭县医院一位姓张的主治医师也认为,“医托”横行首先在于医疗资源不平衡,优质医疗资源大多积聚在大城市、大医院。有些老百姓连感冒发烧都要到省会城市就医问药,致使城市各大医院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几乎家家大医院门诊、住院部都是人满为患,看病要排长队,手续繁琐,费用不低,加剧了患者病急乱投医,也为“医托”们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民营医院难以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被迫选择了“医托”的形式维持和经营。

  “医托”愈演愈烈,很大程度上因为现行的法律法规没办法对“医托”进行有力的处罚。省委党校法学教研室主任张佺仁谈到,许多人利欲熏心,反复充当“医托”,就是相关法律法规惩治“医托”缺乏力度,对其构不成威慑力。他建议,完善法律,加大对雇佣“医托”群体的医疗机构的处罚力度,以便从根本上清理“医托”。

  “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这是极不正常的。”兰州市卫生局相关处室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医托”问题,除抓紧制定完善的、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医托”的惩戒力度外,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要加大对农村医疗的投入,尽快解决农村医疗资源稀缺的问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医托”赖以生存的土壤。

  记者 胡作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