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筑牢生态屏障

09.04.2015  13:06

    安定区以打造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示范区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目标,大力实施以梯田建设为主体的流域综合治理,实现了山、水、田、林、路、村规模治理,综合开发,筑牢了生态屏障。

    在治理过程中,该区采取“荒山封禁造林、坡地退耕种草、梯田覆膜种薯、沟道筑坝拦蓄、村村路电畅通、家家建棚养畜、户户窖池配套、人人劳务致富”的治理开发模式进行综合治理,达到了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服务民生的治理目标。

    突出大示范区建设。该区在全面完善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同时,按照大示范区建设要求,整合相关项目和资金,查漏补缺,使整个项目区形成了一个集中连片、具有一定规模的水保生态示范区。

    注重防治结合。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84平方公里,其中兴修梯田179万亩,造林保存面积136.7万亩,种草留床面积56.9万亩,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5.1%,林草覆盖率达到35.5%,坡耕地治理程度达到86%。建成各类淤地坝155座,形成较为完整的小流域坝系6条。建成各类小型拦蓄工程1.08万座、集雨水窖19.2万眼。基本形成多功能、多目标、多方位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强化综合开发。该区立足水保生态建设成果的资源优势,着眼助农增收,培育和壮大了马铃薯、畜草、劳务和蔬菜四大特色产业。2014年,完成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旱作农业126.7万亩,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完成牧草种植12万亩,青贮氨化饲草65万吨,秸秆转化利用率达60%;新建养殖专业村和规模养殖场各50个,培育养殖大户1.36万户,引进投资千万元以上养殖加工企业20家,基础母羊存栏达34.2万只、户均4只。完成劳动力输转10.98万人,创劳务收入15.87亿元。完成蔬菜种植12.4万亩,实现销售收入5.4亿元。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620.8元,增长12.5%。(供稿:曹应森、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