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正帆悬逐浪高 ——崆峒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综述与“十三五”展望

19.01.2016  13:22

  五年弹指一挥间。“十二五”时期,是崆峒区改革发展进程中具有鲜明里程碑意义的五年。五年来,全区上下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从容应对挑战、奋力攻坚克难、积极主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重大历史性成就。

  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全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国和省市平均水平,经济综合实力稳居全省县区前列,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81.75%。预计2015年生产总值完成99.6亿元,年均增长9.3%。人均生产总值增加到20837元,年均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4.2%,达到132.9亿元,累计完成498.1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5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4.3亿元,是2010年的2.27倍,年均增长17.6%。

  扶贫攻坚成效最好。深入开展“1236”扶贫攻坚和双联行动,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建成集中安置点37个,搬迁贫困群众1956户,贫困村由105个减少到18个,贫困人口由7.35万人减少到1.1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2.5%下降到3.6%,农村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300元增加到3644元。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输转劳动力40.1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53.5亿元,较“十一五”期间增长88.5%,实现了贫困群众“挪穷窝、拔穷根、摘穷帽”目标,为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城乡面貌变化最大。高标准建成绿地公园、世纪商业广场、广成学校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改造棚户区22个片区85万平方米,新建住宅楼265.9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2平方公里。相继实施了东大门改造、西大门畅通、泾河北路西段道路桥梁工程等项目,串联南北、贯通东西的中心城区环形路网基本形成。更新公交车87辆、出租车722辆,城区出行条件极大改善。实施了以“八沟一河”综合治理、雨污水收集为重点的城市防汛安全隐患治理工程,城市防汛排污能力大幅提升。大力推进以棚户区改造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建成廉租房4043套18.2万平方米、公租房1820套7.4万平方米、限价商品房733套6.9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建成安置楼2897套30.6万平方米,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5平方米,较2010年增加5.3平方米。重点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全区城镇化率达到60.67%。建成省列美丽乡村示范村4个,新村建设示范点68个,建成通乡通村沥青水泥路1051.4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386公里。新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71处,解决了农村2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7%。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6068户,新建小康住宅7576户。实现了农村群众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住舒心房的美好夙愿。生态建设卓有成效。新增造林12.5万亩、城市绿地192万平方米,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省级生态乡镇5个。关闭城区燃煤锅炉173台,关停实心黏土砖生产企业51户,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实现。

  群众得到实惠最多。民生财政支出累计达到79.5亿元,占到财政总支出的7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1766元增加到1965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029元增加到7428元,年均分别增长10.8%和13%。就业创业形势持续向好,城镇新增就业4.9万人,安置高校毕业生5632人,办理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妇女小额创业担保贷款4.6亿元,带动1.4万人创业就业。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新建改扩建学校203所,校舍总面积达到22.3万平方米,乡镇中心幼儿园实现了全覆盖。建成市二院医疗综合楼及放疗中心、中医医院门诊及住院楼、疾控中心业务用房和5个乡镇卫生院综合楼、139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公共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建成乡镇(社区)体育健身中心6个、行政村体育“一村一场”工程216个、“乡村舞台”180个,有效满足了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社会保障不断健全。建立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公开承诺的50件93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率先实施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由年人均200元提高到380元,最低工资标准由740元提高到1420元,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分别提高86%和186%。五年的发展,奠定了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坚实基础。

  坚持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方向路径,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旅游、商贸、肉牛、果菜等特色产业,全区旅游接待人数累计达到203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累计达到103.7亿元,较“十一五”时期分别增长183.5%和330.9%;商贸活力日益增强,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3.2亿元,年均增长14.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6%。特色农业扩量提质,牛果菜产业收入占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6.4%。工业经济增加值达到9.5亿元,年均增长8.4%。非公经济增加值达到54.2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4.4%,三次产业结构由13.1∶39.9∶47调整到15.3∶23.2∶61.5,实现了经济总量和人均均量持续增加、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的重大突破。

  坚持项目为纲、投资拉动的战略举措,先后与中石化、西蒙、北方泓泰等企业集团建立合作关系,实施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为经济社会发展积蓄了强大后劲。“十二五”期间是崆峒区项目建设数量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的时期,全区共实施重点建设项目886项,其中过亿元项目263项,完成投资378.5亿元,项目数量和投资总量分别较“十一五”时期翻了一番。全区共实施各类招商引资项目260项,落实到位资金262.3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1.7倍和3.1倍。

  坚持抓主抓重、实干攻坚的基本方法,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科学谋划,理清主次,压茬推进,确保了重点工作有亮点、难点工作有突破、常规工作有特色。

  展望“十三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按照“项目为纲、产业为先、环境为要、稳定为上、民生为重、党建为本”的总体要求,建设经济繁荣发展、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新崆峒。

  奋斗目标是: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达到155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达到3.2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达到267亿元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达到6.3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达到106亿元以上。三次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结构比调整到13.5∶21.9∶64.6。中心城区人口发展到33.5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高标准建成新农村50个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和省市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村整体脱贫,城乡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市下达目标值之内,森林覆盖率达到23.5%以上,城市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面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级生态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改革红利充分释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到生产总值的65%以上。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各类社会主体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明程度指数稳居全省前列。(作者高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