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园区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榆中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榆中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自2014年批复建设以来,通过省市科技部门大力支持和全体工作人员4年的艰辛努力,榆中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进展良好。2018年10月,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现场评估与会议验收。
园区内主导产业有高原夏菜产业、中药材产业、农产品加工物流业、奶产业、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旅游观光农业。园区以“科技兴园、产业强园、生态立园”为中心,实现了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区联动。在高原夏菜产业方面,园区高原夏菜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42.1万亩,其中冷凉型蔬菜达到5.5万亩,设施农业2600亩,总产量达到14亿公斤;中药材产业方面,种植中药材25万亩,新增11万亩,总产量达到2.0亿公斤,已投资5000万元建成了贡井宏鑫中药材贮藏及交易市场;奶产业方面,建成省市畜牧业标准化示范场16个,建成庄园牧场万头奶牛养殖场、金崖、城关等养殖基地5个,肉类总产量2500万公斤,目前奶牛存栏4100头,年产奶量1.08万吨;休闲旅游方面,打造以乡镇振兴战略,产业带动,提升农村发展的国家级李家庄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在小康营乡徐家庄、浪街建成田园风格布局为特点的小镇,全县共接待游客42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32%和37%;农业机械装备方面,农机总动力达到45万千瓦,其中农用拖拉机987台,微耕机5223台,各类配套机具15285台(套),机耕作业面积达205.5万亩,完成机播面积202.-5万亩,完成机收作业面积36.5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农产品加工物流业方面,在定远镇和和平镇建成兰州高原夏菜国级交易中心和毅德商贸城蔬菜批发市场,目前建成蔬菜保鲜库达43家,年交易农产品130万吨,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9%,定单生产率达到90%,规模化经营率达到86%以上。实现农业国民总产值104.78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9534元。
蔬菜种植技术成果基地
一是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四年共争取到国家、省、市科技项目63项,资金1972万元,其中国家项目2项,资金90万元;省科技厅列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6项,资金594万元;市科技局列科技发展计划项目47项,资金1288万元。年推广应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30项以上。大力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材料示范推广工作,落实各类农业新技术试验89项、示范29项、推广9项,试验示范面积10.65万亩,共引进新品种414个,引进新材料3个;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05万亩;实施高效农田节水技术15万亩。2项科技成果通过了省市科技部门组织的鉴定验收,5项科技成果获得兰州市科技进步奖,累计发表科技论文37篇,获得国家专利49件。
农产品物流基地
二是科技创业服务能力逐年增强。在科技宣传培训上,按照不同类别种植区域划分,积极开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120个试点村建设工作,结合农民田间学校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共举办各类培训班和现场指导1780场次,培训指导农民8万人次,发放各类科技图书、明白纸、光盘等资料10万余份。在人才引进和聘用制度上进行创新,吸引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参与产业强县建设和发展,组建蔬菜产业化联盟,形成“产业联盟+合作社+农户及贫困户”的全产业链参与带动利益联结新模式。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榆中县科技信息网的作用,通过网上科技信息发布,技术服务,科普知识宣传,开展网上项目申报,合作交流,实现科技资源共享。使信息化对农业生产经营、涉农部门决策、监管和服务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农业科技孵化基地
三是产业发展带动能力十分显著。全县形成以高原夏菜、中药材、奶产业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49家,规模不断发展扩大,产业链条逐步延长,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兰州国际高原夏菜副食品采购中心,既是兰州市高原夏菜的集散地,也是甘肃省外销蔬菜的主要通道,其辐射范围波及青海、宁夏、西藏、新疆等地,将成为西北农产品流通的物流中心。中药材产业方面,榆中宏鑫药材专业合作社与甘肃金佑康药业集团联合,年储存药材20000吨,1000吨的中药材饮片加工厂1座,建成现代化生产加工线一条。乳品企业兰州庄园牧场股份有限公司是甘肃省目前投资规模最大的集奶牛养殖、技术研发、乳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化生产企业。 “李家庄田园综合体”以农业科普体验、文化创意旅游、生态休闲度假、新农村建设为核心的农业科普旅游新区,是国家第一批田园综合体试点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机遇,以乡土经济、乡村产业为核心,以龙头企业及合作社经营主体为支撑,构建农户利益共同体。
奶产品加工车间
四是园区综合效益非常明显。在产业投融资上,争取省、市科技投入1972万元,县科技拨1350万元,企业投资近1.3亿元,园区走政府引导+企业支撑+农民参与的路子,建立“运行公司制、投资业主制、科技承包制、联结农户合同制”的运营机制。向着区域化、产业化、科技化、标准化方向迈进。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9%,定单生产率达到90%,规模化经营率达到86%以上。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4.78亿元,完成农业增加值17.5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6:26:5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9534元,较上年8763元增加780元,增加幅度达8.9%。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中蔬菜产业占比30%以上,蔬菜产业成为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节水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和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