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外事办帮扶西峰区什社乡贺塬村栽植榛子树纪事

27.05.2015  17:34

  原标题:“洋苗苗”扎根黄土塬

  市外事办帮扶西峰区什社乡贺塬村栽植榛子树纪事

  一种生长在意大利的树种,一个西部偏远的贫困山村,这两样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事,通过我市外事办紧密联系到一起。

  2014年,西峰区什社乡贺塬村在市外事办的帮扶下,从我国东北引进了意大利榛子树,今年栽植面积已扩大到227亩,并成立了榛子栽植基地,这是我市首次引进和规模化栽植榛子树。

  帮联干部:在意大利有了意外发现

  “三年前,我们帮扶贺塬村的贫困户养羊、牛,还帮助栽植苹果、花椒等经济树种,可增收效果并不明显。”市外事办主任贺举峰说。贺塬村基础条件差,自然环境恶劣,村里的年轻劳力大多都外出打工,村子成了“空心村”。

  为了给贺塬村群众谋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市外事办的帮联干部想了好多法子,考察了很多产业。

  2014年9月,市外事办工作人员随市政府代表团赴意大利卡布拉罗拉市进行回访时,他们发现当地的榛子产业发展得很好。那种粗放的经营模式,正是他们一直在寻找的“懒汉农业”。随后,他们实地考察了当地的榛子生产基地和世界著名品牌费列罗巧克力榛子加工厂,发现榛子被当地做成了大产业。回国后,市外事办组织人员对贺塬村的土壤、温度、纬度、湿度、无霜期等进行了调研,发现贺塬村与卡布拉罗拉市的自然环境十分接近,适合栽植榛子树。“可那时还有顾虑,如果失败,亏的就是农民。”贺举峰说。

  之后他们了解到我国的东北有引进意大利榛子树。得到这一消息,市外事办马上派帮联干部去东北进行考察,并找到了当时引进榛子树的专家。在实地考察中,帮联干部发现,东北大面积栽植的榛子树成活率很高,效益很好。

  东北栽植榛子树的成功让帮联干部们吃了定心丸,当即从东北以一棵12元的价格引进了550棵榛子树苗。

  联户农民: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5月5日,记者在贺塬村村民吴怀刚的地里看到,一排排整齐的榛子树已长到1米多高,树的行间还套种了洋芋、西瓜、黄豆等。

  吴怀刚家有5口人,除了妻子和两个孩子外,还有一个年过半百智力有障碍的哥哥需要他赡养,家中没有任何积蓄。他是贺举峰的“精准扶贫户”,也是村上第一个“吃螃蟹”栽榛子树的人。“在帮扶的第一年,贺主任问我是不是懒汉,我肯定地说不是。”吴怀刚告诉记者,贺举峰相信他并给了2000元,让他种西瓜。

  第二年,贺举峰告诉吴怀刚有一种从国外引进的树种,成活率高、生长周期短、产量高、效益好,他是否有兴趣栽植,出于对帮联干部的信任,吴怀刚答应试栽5亩。

  刚开始栽植,村里人觉得榛子树是国外的树,来到贺塬村难免“水土不服”,都抱观望态度。现在,吴怀刚用100%的成活率,给全村人上了一课。今年,吴怀刚又流转承包了十几亩地,共栽了30亩榛子树。“现在,村里有61户在市外事办的帮扶下栽植了榛子树,共栽植了227亩,还成立了榛子专业合作社。”贺塬村村主任吴怀斌说。

  共同努力:延长产业链,发展大产业

  “今年,我们筹集了18万多元,又从东北引进了220亩的榛子树苗,因为榛子树经营方式粗放,加之吴怀刚的示范,贺塬村的群众栽植积极性很高。”贺举峰说。“榛子树栽起来了,可几年后榛子的销路怎么办,市场在哪里?”解决了栽植问题,村民们早早询问起销售问题来了,这个难题又摆在帮联干部的面前。“榛子不仅要卖得出去,还要卖得好。”贺举峰说。解决卖难,只有一种办法,就是延长产业链,做深加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让群众真正的富起来。

  认定了这一道理后,市外事办发动群众成立了榛子专业合作社。并由市外事办牵头,联合西北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成立了榛子研究所,在技术上提供指导和推广。
目前,市外事办已联系到了一位企业家,计划由该企业家投资500万元在驿马工业园区建造一个榛子加工厂。为了打消该企业家的顾虑,市外事办利用自身的职能优势,获得了意大利对华友好协会的支持,并与卡布拉罗拉市食品学院达成协议,对我市榛子树的栽植和产品研发提供帮助。“这样一来就解决了企业的后顾之忧,今年该企业就计划和农民签订收购合同,让农民也吃了颗定心丸。”贺举峰说。(记者 李政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