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麦南迁

06.08.2015  13:48

    面食本非国产,正如小麦本非国产。

    中国原有野生小麦,十万年前就在黄河流域生长,但是产量太低,一棵小麦只结两个麦粒,刚一成熟就脱落了,夏风一吹,啪嗒啪嗒掉在泥土里,想收割都收割不了。五千年前,西亚的优质小麦传入新疆,进而又传入甘肃和陕西,中华先民才开始小范围地种植小麦。但小麦并没有成为主食,殷商时期,南方人的主食是大米,北方人的主食是小米(谷子),小麦相当稀有。甚至到了唐朝前期,小麦的种植区域仍然非常狭窄,只有一部分北方居民才拿它当主食,南方人则将其视为“杂稼”,意思是可有可无的杂粮。

    小麦真正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是宋真宗即位以后的事情。真宗皇帝最重视农业推广,他曾经从越南引种优质稻米,从印度引种优质绿豆,又免费为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等南方地区提供麦种,免除半年的农业税,以此来激励南方农民种植小麦(参见《宋史·食货志》),可惜效果不佳。

    北宋灭亡后,衣冠南渡,北人南逃,中原居民纷纷在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定居,其饮食习惯带到了南方,致使麦价暴涨,“麦一斜至一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于是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庄绰《鸡肋编》)农民发现种麦比种稻还有利可图,至此小麦种植才遍布南方。

    咱们现代人容易接受新发明,不容易接受新思想。古人同样如此,他们接受了小麦,却接受不了面食。从北宋到南宋,一直有数量庞大的文人、医生和养生学家坚信面食有毒,有微毒,可以食用,但必须小心地食用。

    沈括号称科学家,此公同样认为面食有毒:“面治雍热,益气力,但不可多食,致令愤闷,节而食之,缚托、蒸饼及糕、索饼,起面等法……用黑豆汁搜面,则无毒矣。”(转引自南宋陈直《奉亲养老书》)面食有营养,吃了长力气,但不能多吃,否则气结难舒,消化不良。怎样化解面食的毒性呢?沈括建议用黑豆煮汤,再用汤汁来和面,然后可以做成汤面(傅托)、馒头(蒸饼)、糕点、抻面(索饼)、面饼(起面)等等面食,只有营养,没有毒性,面毒已解,放心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