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石家营新农居 家家不一样
村民胡玉芬家住进了漂亮的二层小楼。
白京川摄
本报记者 祁梦竹 通讯员 王娜
新农村建设,到底该建成啥样?有的村像军营,统一式样的住宅,统一式样的院墙,统一式样的大门,啥都统一了,连农民的意愿也给“一刀切”了:不管喜不喜欢,不管钱多钱少,统一拆统一建统一搬。
但走进顺义区马坡镇石家营村,这个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却不一样:有的依旧是老平房,有的建起了二层新农居,有的是自己兴建的四合院,村口还有5套样板楼。“我们出了15套户型图,农民可以自己选择新农居的式样,政府给补贴,自己再掏点儿,就能盖起二层小楼。也可以选择以后宽裕了再建,或者不建。”村支书胡国卿说,“建的时候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微改户型图。”
不搞一刀切,不由干部拍脑门,石家营的新农村建设,把农民意愿排在第一位,胡国卿说:“咱村各家各户的房子,没有一模一样的。”
新农村咋建?
“不能搞一刀切”
石家营村位于顺义区马坡镇,这个仅有一百四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在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和其他许多村子一样,对于怎么建设新农村、怎么让农民过上新生活,有过很多探索。
“怎么让农民住上新房?其实在2002、2003那两年,我们就开始盘算,这新房该建成什么样,是上楼,还是不上楼,都考虑过。”村支书胡国卿对记者说。
之后,也陆续有开发商到村里来,希望可以和村里合作开发房地产,把村民的房子都拆了,统一“上楼”。
“那时候农民上楼,腾出土地搞房地产、搞厂房,很多村都在做,有些地方确实搞得挺好,但是不是适合我们村,当时还在犹豫。”胡国卿说,“有村民赞成上楼,也有些人住惯了平房,不愿上楼。”
2006年,石家营村成为了北京市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公共设施建设得到了政府的资金支持,但是村民的住房改造没有资金的支持,光凭村里的力量,肯定是不够的。”
2012年,石家营村又成为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试点村,迎来了契机。“这次我们获得了政策支持,农民新建住房可以得到补贴,当时我就觉得机会来了。”胡国卿说。
但房子怎么建,建成什么样子,胡国卿心里也没谱。村委会的干部、村民代表,纷纷到其他区县去“取经”。
让胡国卿记忆犹新的是,区里领导有一次到石家营村来,“当时他说了一句话: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搞一刀切。”
不搞一刀切,成了之后石家营村建新农居的原则。
房盖成啥样?
“15个户型给你选”
“打算建新房,但是新房该盖成什么样?如果出钱让村民自己设计,自己找建筑队盖房,盖来盖去还是农家院。”胡国卿说。
为了提升新农居的质量,马坡镇联系上了中铁设计院,向院方表达了合作的意愿。设计院积极配合,派出了专家组,专门设计了15组户型图,都是依据农村地区居民的需求而设计的,有两层楼,也有三层楼。
“户型不同,造价不同,15个户型给你选,各家根据各家的经济情况、实际需求,自己商量着来。”胡国卿说。
光有图纸,村民看起来还是不直观,“在农村,盖房是大事,大伙儿看不见实物,心里总觉得不踏实。”胡国卿说。为此,村里又在村口的位置,建了5套样板房。
“有图纸,有样板房,村民随时来看,可着劲儿挑,那段时间,家家户户都来了,大家拿着图纸讨论,在样板房里商量,可热闹了。”胡国卿说。
2012年,村里先挑选了两户积极性比较高的村民,联系了一个专业的建筑公司,先盖起了2栋新居。“我们村建新居,不是择址另建,而是原址新建,你家过去在哪,就在哪拆旧房盖新房,这也是村民们的意愿,我们尊重他们的选择。”胡国卿说。
新建的两处房子,这也是村民们讨论来、讨论去,觉得性价比最高的户型。“两层楼,5个房间,2个卫生间,一个大厨房,还有露台、储物间,天然气做饭,太阳能取暖,确实不错。”最先盖房的村民胡立争对记者说。
在他们的带动下,到了2013年9月,村里又有20户开始新建住房,“有3户,头春节就搬进去了,在新家里过的年。”胡国卿说。
2014年,石家营迎来了一个建房的高潮,这一年共有74户村民与村里签了合同,新建农居。截止到目前,该村共有94户住进了新农居。2015年还要建设20来户。
对图纸还有不满意?
“建造时根据各家需求再调”
对于承接石家营村新农居建设的建筑公司来说,这次的活儿有点儿不好干。
“虽然有图纸,但是家家户户对房子还有各自不同的需求,需要微调,我们既要满足要求,又不能搞错,还真是头疼。”施工方有关负责人说。
为什么还要调?胡国卿告诉记者,“每家人口不一样、需求不一样,有些人家提出来了,厨房和餐厅的隔断不要了,这样使用起来更方便,还有的人家觉得厨房的门开在另一侧比较好,只要不破坏结构,我们都会根据图纸,建造时根据各家的需求再调,保证让大家满意。”
记者转了几家,果然户户不一样。
在村子北口的杨宝林家,一进门就是一间豁亮的大客厅,“你看,因为厨房和餐厅之间的隔断墙被打通了,显得特别宽敞。”胡国卿说。
拾阶而上,到了二楼,东侧阳台门外是二十多平方米的露台。“露台的位置村民可以根据需要来安排,或东或西,你看这一片小楼,都不一样。”胡国卿指着周围的新农居说。
再走进王春林家,又不一样了,这次的厨房隔断墙没有被打通,“但是他的厨房门和图纸设计的不一样,而是改到了另一侧,这样的调整不影响格局,都可以。”
而胡玉芬家里,“最漂亮的是二楼的太阳能设备间,”胡国卿带着记者走上二楼,其他人家的设备间都是窗、门、墙组成,“他家是全落地窗的,特别透亮,也显得干净。”
“200多平方米的房,自己选图纸,不满意的地方自己再微调,可以说咱村民都是自己家的‘设计师’。”胡国卿笑着说。
关于空间的利用、装修的风格,各家更是各有特色。
王春林家里,室内黑樱桃木走的传统中式线条,再配上中式家具,尤其是小书房里,中式条案的电脑桌、中式的灯池,特别有古香古色的味道。“我闺女设计的,孩子觉得这样看书有氛围。”王春林说。
胡玉芬家,房主特别为她新出生的小孙女准备了一间游乐室,里面堆满了各种玩具,“怎么样,城里住楼房的孩子也没这样的游乐室吧?”胡玉芬笑着说,“现在的居住环境,比起过去我们的小院子,那可是强太多啦。”
不盖成不成?
“盖不盖全由自家定”
这样漂亮的新农居造价不低,对于普通农民来说,仅凭各家的力量负担不起。各级政府的大力补贴成为了新农居建设的最大推手。
“我们为了降低成本,和建筑方反复协调,终于把每幢房子的总造价降到了32万元,”胡国卿说,“需要农民负担的,仅是这其中的15万元。”
而剩下的每户17万元建设费用,则是市、区、镇、村四级财政给予的补贴,“这里既有专项的新农居补贴,也集成了其他政策,比如煤改电、太阳能取暖、节能改造等补贴。”胡国卿说。
自掏15万元,建成二层“别墅”,燃气进家、地热采暖,还有太阳能,也难怪村民们建房的热情这么高。
但即使这样的优惠政策,村里还是有十几户没有选择享受政府的补贴,没有建新民居。
别处都是统一建统一搬,不建行不行?
“盖不盖全由自家定,”胡国卿说,“我们既不建成军营式的新农村,也不搞一刀切,而是由村民自主决定。”
不建新农居的,也分不同的情况和原因。
“有些是村民本身就刚刚新建了住房的,原本就投入了资金,建得也不错,人家不想盖也就不盖了。”胡国卿说着,带着记者来到了一处农家院落。灰砖灰瓦的院墙挺高大,院内是很精致的四合院式农家院,“这家的房子盖得本身就挺有档次,投入也很大,我们就主动劝他不用新建了。”
在村北口,还有几处院落相对陈旧,“有的村民是经济方面确实有些困难,一时拿不出钱来,或者是能拿出钱,但是压力较大的,也可以选择不建,或者今后再建。”胡国卿说,“只要补贴政策不变,等宽裕了再建也可以。”
不搞一刀切,不由干部拍脑门决定,石家营村的新农居,让村民们盖得称心、住得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