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饺子

27.02.2015  12:47

    饺子最早出现于隋代,见于颜之推的文集。在北方习俗中,饺子被赋予了团圆的象征意义。饺子和馄饨的区别仅在于前者有耳朵,像元宝,大年夜吃饺子有“招财进宝”的寓意。还有,饺子重在吃馅,馄饨重在喝汤。饺子馅有冬萝卜、韭菜、韭薹、韭黄、洋芋、荠菜、猪肉、牛肉、羊肉等,面皮当然是白面了。岷县人有把饺子叫做疙瘩、扁食的。在我的家乡,只有过冬至和元宵节,才捏“疙瘩”,一般都调猪肉臊子,平时很少吃这么费时费料的奢侈饭。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105条好汉和3个“巾帼英雄”们,肯定没享用过小巧玲珑的饺子。母大虫和一丈青喜欢提刀弄棒,孙二娘擅长做人肉包子。算是细活,好像与单身汉无缘。诗兄郑文艺到内蒙古一家农场打工,自己起灶,突发了包饺子的灵感,足有拳头那么大,仿佛在吞食肥头大耳的“贪官”。

    早年买过一册名叫《不称心的姐夫》的连环画,至今还记得一个与饺子有关的情节:北方某地的除夕晚上,夜幕越来越沉,有一家人还没有吃年夜饭。小女儿又馋又饿,快要进入梦乡的时候,姐姐才顶着一身雪花推门而入,随后还有一个男青年,头戴雷锋帽,脖子里围着长围巾,看上去就是那个时代插队的知识青年。她们的爸爸和妈妈好像不欢迎闯进家门的这个小伙子,包好的饺子,全都泼洒在地,听见吵架的男青年夺门而出,大女儿跟着消失进偶尔有微型“火箭”划破的夜空。小女儿盼望已久的年夜饭,就和鞭炮一样粉碎了。

    北方人爱吃饺子,鬼魂也不例外。蒲松龄笔下的司文郎,就是爱吃饺子的北方人。山西临汾书生王平子上京赶考,租了报国寺的一间房子,一个自称是山东省的宋生造访他,两人谈起文章来很是投机,王平子就把宋生当老师看待,让厨师煮饺子款待他。宋生吃了,认为是最美的饭。一同上京赶考的杭州书生到此处做客,宋生对他的文章评价不高,杭州书生不服气,拿起王平子案头的文章,已被宋生圈点过,就奸笑着说:“这些圆圈很像煮饺子。”后来,宋生向王平子披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王平子并不害怕,继续煮饺子款待他。擅长评论鉴别文章好坏的司文郎临别时说:“以前我所吃的饺子,都在房子后面,已经变成蘑菇了。把它藏起来当药用,可以增长小儿的智慧。

    南方人爱吃馄饨。许汉文在儿童时代,就因为吃过吕洞宾在杭州西湖断桥上卖的馄饨,人们都改称为许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