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探索发展劳务经济新模式 培养更专业的劳动力

02.04.2015  08:43

  原标题:我省探索发展劳务经济新模式

  农闲时节,七里河区劳务部门抽调技术人员为王官营村群众培训牛肉拉面技术。近年来,该区劳务部门不定期举办各种农村技能培训班,加大培训力度,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报记者李小龙

  核心提示

  当前,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一方面,我省每年有超过500万人需要转移就业,另一方面,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加大,劳动力供需间不匹配的矛盾也更加凸显,特别是当前省内部分行业和企业也出现了“招工难”。

  为了有效解决劳务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我省各级劳务机构加快职能转变,创新工作举措,积极探索发展劳务经济新模式。去年,全省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38.6万人,创劳务收入815.6亿元,全省劳务经济各项目标任务均超额完成,为促进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记者 陈泳

  转变职能促进劳务经济市场化

   中国甘肃网4月2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 “过去,我们手里举个小旗子领一帮农民工在经济发达地区挨家挨户找企业。而现在的劳务输转,主要由市场在调节,许多人自发跟着劳务中介出去打工了。以前的做法自然不适应市场运行规律的要求了,劳务工作必须做出相应的转变。”省劳务办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近年来,随着劳务中介机构、劳务经纪人等市场载体大量涌现,市场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作用日益凸显。“近几年,在市场的运作下,劳务输转比过去容易,劳务机构的工作也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定西市劳务办主任汪卫东说,他认为,劳务机构需要依托劳务经纪人、劳务带头人的信息优势及对外联络优势,发展壮大市场载体,搭建劳动力资源与市场合理配置的对接平台。

  为了顺应劳务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定西市2012年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定西市劳务输转行业协会”。协会以各县区下属的村“两委”班子和劳务输出能人为骨干,仅劳务经纪人就达近万人,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企业和用工单位输送人员,成为劳务部门的参谋和助手。协会还建立了劳务输转工资指导价位服务制度,对工资待遇低于指导价位的用工单位不予输送人员,保障了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通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全省劳务经济市场化运作的效应开始显现。从2008年以来,全省劳务经济主要指标均实现大幅增长。

  为了更好地发挥驻外劳务管理机构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服务职能,我省还积极创新驻外劳务机构工作模式,先后在内蒙古和山东成立了劳务管理联合办公室,进一步为我省务工人员提供职业介绍、创业扶持、技能提升、权益维护等公益性服务,加强务工人员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同时,为当地企业与甘肃省各市县搭建了一个劳务、校企合作平台,并定期或不定期向省内发布招工信息。

  “无论是‘劳务输转行业协会’,还是‘劳务管理联合办公室’,都是劳务机构连接务工人员、劳务中介和用工单位的一条纽带,这也是政府转变职能,促进劳务经济市场化体系建设与劳务机构建设的新做法。”省劳务办主任朱国祥认为,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劳务经济市场化体系建设需要形成“政府引导服务、市场主导运作”发展劳务经济的新模式。

  去年,全省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38.6万人,输转到省外的有232.4万人,其中含境外就业的2.2万人。

  两个劳务输出省的对接

  春回大地,人勤春早。开展春风行动、搭建劳务合作平台、组织农民工回乡创业……每年春天,正是务工人员外出的高峰期,也是我省各级劳务组织与工作机构最忙的时期。

  3月2日,首场“湖北用工企业专场招聘会”在陇南市康县举行,来自湖北、广东、新疆等地的65家企业及职介公司前来揽才,用工企业提供了汽车、电子、加工、建筑、服装等10多个行业100多个工种的1.2万个岗位。

  初春的康县,清晨的气温仍在零下,寒冷的空气却挡不住前来应聘者的热情。一大早,康县县城广场上聚集的人越来越多,来自康县阳坝镇、两河镇、店子乡等20多个乡镇的乡亲们,组团前来应聘。“我今天早上7点就出发了,赶到这里活动正好开始。”一位从三河坝乡赶来的求职者告诉记者。前来求职的除了返乡农民工、打算“跳槽”的公司职员,还有即将毕业的应届大学生。招聘会还吸引了一批高学历和高技术人才,他们前来并非只是“看热闹”,而是真心实意想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招聘活动开始后,求职者很快将现场挤得水泄不通,会场内人头攒动,咨询声、交谈声响成一片。“我在家门口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不用再到处奔波了,而且有政府的保障,不怕要不到工钱。”在招聘会上找到工作的两河镇农民雍天礼高兴地说。

  “近年来湖北省的承接产业转移和经济倍增计划等,让武汉、孝感、仙桃等地的企业越来越多,用工短缺状况也越来越严重。去年底,两省加强了劳务协作,搭建供需对接平台,让甘肃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来到湖北,逐年改善企业缺工状况。”湖北省劳动就业管理局副局长张国庆告诉记者。

  去年,甘肃、湖北两省人社部门签订了《甘肃省湖北省劳务协作框架协议》。今年,甘肃、湖北两省人社部门就利用“春风行动”,组织用工企业在陇南、天水、定西3市举行了3场湖北企业用工招聘洽谈会,3场招聘会都取得了明显成效,招聘会现场达成意向人数9971人,直接录用1761人。

  在整个招聘过程中,不仅有数千名普工,而且还有复旦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这个招工情况,让首次组团到外省招聘的湖北用工企业喜出望外。“我们看中的就是西北人的吃苦精神和工作劲头,现在两省签订了长期的劳务协议,这样的招聘活动以后还会有很多。”张国庆高兴地说。

  朱国祥认为,务工人员由东南沿海向中部地区逐步增多,是近年来我省劳务输转中出现的新变化。这次系列专场招聘活动的成功举办,为甘肃和湖北这两个全国劳务输出大省之间开展劳务合作探索了有益经验,开了先河,也为我省今后不断改善输转结构,扩展和调整输转区域开辟了新的思路。

  培养更专业的劳动力

  越专业的劳动力,在市场上越吃香。近年来,许多地方务工人员都认识到,专业技能就是闯市场的前提。

  而劳动力技能提升与否,离不开培训。作为劳务经济不可缺少的部分,培训往往决定了就业的质量和务工的收入。

  近年来,省政府连续将城乡居民职业技能培训列为为民办实事之一,由省劳务办负责每年组织对4万名农村劳动力开展3个月左右的劳务品牌培训。

  记者在定西市劳务办了解到,为强化就业服务培训工作,定西市成立了定西兴业职业培训学校,并于今年承担了5个工种共1300人的劳务品牌项目培训任务。各县区均成立了农民工培训机构,保证了农民工就业培训工作不留盲区。

  汪卫东说,过去,务工人员的培训许多部门都在做,但是力量分散,工作阻力较大。现在市里出台了整合培训资源的办法,集中了师资力量,开展适时、实地的一二三产业相关培训。这一做法,很容易被劳动力接受。

  对于这样的培训方式,定西高强度紧固件股份有限公司的党委书记王醒明表示认可,他说:“以前许多劳动力受场地、设备等条件所限,没有接受到较好的培训,这样的人招到公司来还得再培训,费时费力还费钱。整合培训资源后,劳动力在就业前的培训肯定更加专业,对我们企业是一件好事。”

  在岷县,为了提高灾后重建技能水平,当地结合劳务品牌培训,深入乡镇、村社及集中安置点,对钢筋工、砖瓦工、抹灰工等各类技能人才进行了更为专业的培训。

  通渭素有“书画艺术之乡”之称,已经发展成为全省最大的书画作品集散地。全县现有画廊和装裱店360余家,年装裱书画作品10多万件,年书画作品交易额在1.27亿元以上,带动5300多人从事与书画相关产业。这样,务工人员就成为产业工人,既促进了书画艺术产业的发展,又解决了自身就业,增加了收入,进一步推动了城乡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