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
甘肃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 李文卿
■科技厅长话创新
新常态下,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绝不局限某一领域某一方面,而是唯“创新”要务,举全局之力,谋发展新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就是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这是一个统筹的、突破的、开放的、协调的、柔性的体制架构。
四个基础体现了创新体制架构的建设要素
从市场环境看,唯有充分发挥企业家作用,才能实现有效益与高质量增长,这是体制架构的社会基础。在走向创新驱动发展中,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方向,不断增大产业集群和企业群体是该体制的一个基本特征。2014年,甘肃工业企业贡献了全省93%的GDP,因此要首先注重企业这一社会基础。
从重点领域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协调推进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这是体制架构的理论基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内涵的进一步升华,使科技创新进入了理论、制度、文化等综合层面。创新不仅是对科技领域的明确要求,更是对全党全社会提出的紧迫任务。
从目标设计看,通过改革提高创新资源配置和流动能力,进一步提高科技贡献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最大限度地促进创新溢出的边际效应,这是体制架构的发展基础。甘肃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4个百分点。必须优化要素配置,推动经济由投入型增长转向效率型增长,有效破解产能严重过剩、资源环境约束等难题。
从结构方式看,通过产学研结合,建立产业技术联盟、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机构,这是体制架构的组织基础。甘肃近年来涌现出的奇正传统藏医药外治研究院、兰石集团能源装备研究院、大禹节水科学研究院在业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正是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建立了以共享为纽带的新型合作机制。推进科研生产共同体建设,加强协同创新和共振研发迫在眉睫。
三侧贯通体现了创新体制架构的路径需求
科技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技术供给刺激成果转化,成果转化倒逼技术需求,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创新链构建过程。通过改善成果转化侧的质量和结构,提高科技需求侧的活力和动力,减少技术研发侧的供给抑制和阻抗,推动创新行为和关系良性循环。
技术研发侧改革。研发活动空心化、创新资源碎片化、创新政策悬空化、科技成果孤岛化是普遍性问题,需要改革研发组织结构、项目评价制度、创新治理结构,真正催生一批含金量高、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实现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良性循环。
技术需求侧改革。甘肃技术成果输出占到58.8%,一方面省内技术需求不足,另一方面技术需求与技术供给不匹配,需要规范引导需求,建立退出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形成从产品确定研发、企业确定创新、产业确定集群、产业链确定创新链的科技供给倒逼与刺激机制。
成果转化侧改革。甘肃30.8%的企业不具备独立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和中试设施,科研院所、高校不能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应用,产学研耦合度低,需要完善科技工程化设施,深入推进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和股权激励改革,引导PPP模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
五个融合体现了创新体制架构的技术体系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融合。甘肃省经济总量连跨千亿元台阶,迈入工业化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4.2∶37.2∶48.6,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6%提高到12%。依然要在关系区域发展的科技发展前沿实现突破,提升产业层次,提振经济质量,提高发展效率。
研发机构与产业需求相融合。甘肃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的比例达到62%,产学研耦合度从19.2%增长到33.3%。建立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投融资机构的对话机制,引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构建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大科研机制。
研发活动与成果转化相融合。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已经成为甘肃重要的发展平台和神经中枢,“六个一百”和“一县一项目一产业”工程,在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化科技成果297项。要促进科技成果的资本化、产业化水平,构建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原始创新、制度创新等相融合的大创新生态系统。
科技人员与激励机制相融合。“十二五”时期甘肃通过实施领军人才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创业扶持行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等计划,培育了一批创新优势明显的人才群体。要健全科技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生态环境。
创新驱动与市场发展相融合。甘肃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亿元,技术要素流动活跃,市场配置不断优化。要健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政府服务与制度设计的调节性作用,凝聚创新驱动合力,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形成要素价格倒逼创新机制。
十个关系体现了创新体制架构的三维视角
一是科技创新与五大理念的关系,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发展思路,全面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理念,加快建立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为经济社会的平衡、包容和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二是科技创新与供给改革的关系,通过提高政府管理精准度、科技服务聚集度、技术产出成熟度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通过优化区域创新体系、产学研用结合、企业融资环境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通过推进产业升级、提高劳动素质、学习先进工艺、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劳动生产率,创新技术体系、制度体系和劳动关系,扩大有效供给。三是科技创新与精准脱贫的关系,科技创新是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的关键,充分发挥科特派作用,开展山区电商扶贫,培育壮大富民产业,进一步拓展科技扶贫广度、力度和深度。四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着重打造兰白试验区“四新经济”试验载体,精准投放创新资源,对高耗能产业和传统产业实施技术改造提升,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延展经济的木桶容量和微笑曲线。五是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的关系,营造和优化创新创业孵化生态系统,完善创新创业载体,建立一批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开放式众创空间和虚拟创新社区,打造开放共享的新型科技创新平台。六是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关系,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实现科普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完善包容创新的文化环境。七是科技创新与队伍建设的关系,完善创新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选拔使用、合理流动和收入分配激励机制,让科研人才把论文写在陇原大地上,把科技成果用在全面小康建设上。八是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制度创新能走多远,科技创新就能走多远,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指标不仅是科技贡献率、R&D投入强度等“技术性”要件,更在于开放、高效、合理、创新的制度设计。九是科技创新与绩效评价的关系,通过精准的指标体系测度评价科技创新的成绩与效果,把研发普及率、成果转化率、政策兑现率、科技贡献率、投入到位率、要素聚合率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十是科技创新与计划改革的关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是政府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手段,体现区域意志、政策取向、战略布局,全链条设计“5个基本计划+X专项计划”甘肃科技计划体系,建立适应科技创新规律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
(来源:《科技日报》2016年12月30日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