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过半绿皮车退出,怎解“被提速”焦虑?
作者:司马童
随着7月1日全国铁路调整运行图,部分路局的绿皮车将进入历史。这次铁路调图是自2007年以来最大幅度的一次。调图后,全国铁路开行旅客列车总数达到2447对,其中动车组列车1330对,占一半以上,成为行走在铁路线上的主力军;多线路动车发车间隔达到10分钟左右,“公交化”程度更加明显。(7月1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如何看待这次铁路调图后的动车组列车超过半数,某门户网站发起的网络讨论,给网民提供了三种选项:“被提速了”、“是大势所趋”以及“该涨工资了”。但显而易见的是,对于以前那些对速度不敏感而对价格很敏感的低收入乘客来说,选择范围的明显缩小,无疑是他们最感无奈的地方了。
再次调图后,铁路“公交化”程度的继续提高,当然可看作是铁路服务又显质的飞跃的体现;不过,实话实说,这也是利人及己的“双赢买卖”。一方面,普速绿皮车的纷纷停车,为铁路部门“节约”出了增开更多客货专线的资源;另一方面,动车提速不是“白提”,相应于票价之上的“水涨船高”,对运营者来说,同样是一种看得见的油水和好处。
铁路部门有其企业属性,讲点经济效益并不为过。只是,人们同样不会忽略它的“垄断特性”:倘若一味地宣扬调图后促进的铁路“公交化”,而对考虑低收入人群需求的呼声不闻不问,或是缺乏实实在在的帮困“人性化”举措,那么这样的动车过半,至多只是一种“表面的风光”,也无法消除一些民众的“被提速”焦虑。
相比于曾经还算便宜的普速绿皮车,如今的动车和高铁,其票价即便称不得“高高在上”,至少也不想人们想象的那么实惠。当然,经济社会发展了,人的观念改变了,很多人对于“以金钱换时间”,已经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但这并不是说,只要铁路列车的速度够快,间隔班次的时间够短,哪怕再急不可耐地“强迫穷人坐快车”,也是势所决定、理所当然。
动车过半怎解“被提速”焦虑?毫无疑问,最最需要考虑和顾及的,首先是那些经济条件窘迫的低收入人群。铁路部门出于这样那样的“势”的理由,自然可以尝试着把列车速度“越调越快”,让“高速高价”日益普遍,但与此同时,则也须得拿出可圈可点的务实举措,来映衬其帮贫扶困的社会效益。譬如,当绿皮车被大量减少和“退役”之时,至少在那些影响面较大的运营路段,就该因地制“宜”,给当地低收入乘客提供某些短期或长期的优惠补偿。
有分析指出,本次铁路调图的实施,让京广、京沪等繁忙线路运输能力得到扩充的同时,使得大城市与中小城市间、西部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间新开了直通快速旅客列车,填补了多个地区间、城市间没有直通旅客列车的空白。我以为,这既是服务能力的优化提升,但又何尝不是铁路部门赢利空间的实质增强。那么,就更该花点心思、出点实劲,来缓解一下某些特定乘客的“被提速”焦虑了。(司马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