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油称王

15.10.2014  12:38

    中国人喜欢炒菜,炒菜必须用油,这油通常是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芝麻油、玉米油、橄榄油、调和油……总之都是植物油,很少会用到动物油。不像人家老外,日常烹饪总是离不开牛油和奶油。

    当然,咱们偶尔也用用动物油。比方说做广式月饼,得加少量猪油,不然月饼不酥。再比如说街头小贩烤羊肉串,必须要用羊油。把羊油刷到羊肉上,烤起来安全,色不会焦,肉不会柴。炭火—炙,肉T膨大起来,香飘十里,诱人品尝,那都是羊油的功劳。

    做烤串用羊油,做月饼用猪油,小馆子里做包子和蒸饺通常也会用到这两样。在我老家县城吃饭,猪肉包子里没有猪肉,只有猪油;羊肉饺子里没有羊肉,只有羊油。这跟黑心小贩用鸭肉冒充羊肉—样,都是为了降低成本,而不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要。众所周知,现在的顾客不需要摄入动物油,也不喜欢摄入动物油。为啥?嫌动物油太腻,同时也不想增加过量的胆固醇,以免血压升高,体型肥胖,糖尿病、心脏病、脂肪肝、脑血栓纷至沓来。

    有意思的是,现代中国人厌弃动物油,古代中国人却把动物油当成宝贝。以周天子的“八珍”为例,其中的“淳母”(盖浇米饭)和“淳熬”(盖浇高粱饭)均用肉汁做浇头,完了再浇上—勺熬好的动物油。为什么不浇植物油?因为根本没有。

    宋朝以前,植物油要么没有,要么昂贵,只能让动物油称王称霸;宋朝以后,植物油普及了,可是动物油仍然称王称霸。

    北宋洛阳老百姓过春节,贵客上门吃饭,必定要往人家菜碗里夹—小块冻猪油。同时期的契丹人就更明显了:大户人家招待宾客,先端—碗奶茶给客人解渴,奶茶上—定再浇—勺猪油进去。为什么非放点儿猪油呢?因为能吃上猪油才是温饱生活的标志,才是幸福生活的象征。

    关于这—点,单看咱们汉语里的老词儿也能看出来。过去说—个人占公家的便宜,叫“损公肥私”,说—个人吃珍◇美味,叫“烹鲜割肥”,管几个人分赃叫“分肥”,南宋理学家朱熹待客,“常恐其不肥”。“”是肥肉,是肥油,可见在古人心目中,肥肉和肥油才是好的,瘦肉和植物油就等而下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