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南:“动力电”进村为精准脱贫增动力

23.05.2016  10:42

  新华社兰州5月20日电(记者王衡)尹中进的石材加工厂几乎3个月没开工了,不是因为生意不好,而是他要到附近“动力电”覆盖工程的工地打工,干的是没多少技术含量的竖电线杆、运电线的工作,每天挣百十来元,没有他的厂子挣钱多,但他仍然很高兴。

  52的尹中进做石材加工生意二三十年,这些年每年能收入10万元,是甘肃陇南市武都区三仓乡李家坝村少有的富裕户。他放下厂子去打工,是出于对“动力电”的渴望。

  “动力电”也就是三相电,正如其名,跟城乡居民用的两相电比,其最大特点是“动力”强劲,磨面机、烘干机、搅拌机等大小机械设备都得用它。

  李家坝村位于大山深处,闭塞、贫穷。村子其实十几年前就通了两相电,能照明和看电视,但装个空调电压就很吃力,更不用说机械设备了。许多村民买了小型磨面机,还得配个柴油发电机。

  2008年,尹中进购买了一台切割机,买回家才发现带不动,只好又买来汽油发电机。他说:“这台发电机,一小时能喝一斤油,把利润也‘喝’掉不少。

  从那时起,尹中进便经常跑到供电所,询问啥时能通“动力电”。得知开工的消息后,他兴奋得睡不着觉,后来干脆到工地上打工,想亲眼看着电线拉到家门口。

  记者近日在李家坝村看到,电线杆都已就位,已经立好的,同步进行着装配件、拉电线的作业,其中一根电线杆已竖在尹中进屋子一侧。现场施工人员介绍,竖杆、拉线还要一两天,然后是安装变压器,本月底肯定能通上电。

  陇南地处秦巴山区集中特困连片地区,是甘肃扶贫的重点区域。由于是长江流域,陇南植被良好,盛产核桃、天麻、油橄榄、木耳等农产品,这是当地脱贫的重要产业。但因农村电网落后,许多村庄没办法搞农副产品加工和小型工业。

  2015年,陇南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村通“动力电”发起攻坚,目前已完成344个自然村的“动力电”覆盖,占总数的86%,剩余的58个自然村的“动力电”覆盖工程,将在5月底完工,比甘肃的“动力电”全覆盖计划提早了一个月。

  在陇南通“动力电”,难度超乎想象。记者在康县三河坝乡斜坡村看到,为把一盘电线运到山顶,得四个人用木棍扛着,还有一个人用绳子在前面拉,沿着羊肠小道,每爬十几步,就得停下歇息。

  康县供电公司经理王义说:“三河坝森林覆盖率在80%以上,山路狭窄陡峭,甚至没有道路,上千斤重的水泥电线杆和电缆等材料,都得靠人工慢慢‘磨’上山。

  “动力电”进村,也为贫困村脱贫送去动力。今年年初,康县铜钱乡罗家坪村通了“动力电”,村民罗明长马上跑到河南,花2.3万元购置了木工带锯机,他看准的是人们盖房子需要大量加工木材的商机,这些天正在调试设备。他说:“我准备要大干一场了。

  康县三河坝乡瓦子坝村的一个社,线路不到2公里,只有10户人,通“动力电”的投资是41万多元,户均4.1万元,按照目前村民的用电水平,收回成本得三四百年。陇南市供电公司党委书记刘勇智说:“‘动力电’覆盖工程不能只算电力部门的经济账,更要算全面小康和社会效益的大账,这也是作为国企、央企需要履行的社会责任。”

( 编辑: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