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盟骗局泛滥令武汉蒙羞

04.11.2014  13:09

    日前,《武汉晚报》报道,一名四川宜宾男子登上黄鹤楼,爬到外侧楼檐意欲轻生。原因是该男子一个月前与武汉一家公司签订加盟合同,批发汽车坐垫,谁知30多万元打了水漂。虽然,从法律层面上暂无法定性其为加盟骗局,但是,加盟骗局在武汉遍地开花,早已不是新鲜事,武汉城市形象因此饱受戕害。

    骗局五花八门,合同条款周密,一旦上当很难维权

    来自人人防骗网的统计称,目前加盟骗局大致分为八大类,电子产品类有节能灯、充电宝、无叶风扇;手工加工类有圆珠笔、手工画;农业养殖类如天麻、虫草、人参、蝎子、蜗牛;家居建材类空调床垫、空调蚊帐;机械环保类有清洁球、节油器、灶具、榨油机、机器人刀削面等;美容保健类有香薰草、护眼灯、消毒毛巾;餐饮娱乐类有快餐、煨汤、厨房垃圾处理器等;服装鞋包类等。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类加盟骗局已经发展到加盟淘宝店,从实体走向虚拟,从线下走到线上。

    无论哪一种类型,骗子们都有几个共同特点:从公司资质上来看,证照齐全,具有合法资质,在写字楼租赁办公场地,部分骗子公司甚至租赁别墅办公;加盟合同有无良律师参与制定,条款周密,很难找出漏洞;在报纸、电视、网络上大打广告,且不惧媒体曝光;对付维权者的手段,是先以言语威胁和暴力相向,及至警方、工商或媒体介入后,往往以“协商”的形式,退还少量加盟费,换得平安。

    正因为环环相扣的骗局和危机应对手段,骗子们无论从拉客到一对一“电话营销”,从骗人来“实地考察”,到用自己人装成投资者现场上演签合同、赚钱后送锦旗等把戏演给客户看,从签协议到骗局败露的“售后处置”,都有周密成熟的运作,鱼儿一旦上钩,绝难失手。

    专盯外地人行骗,令武汉在外的城市形象蒙羞

    事实上,加盟骗局全国各地都有,但武汉却不幸成为重灾区。

    在百度上搜“武汉加盟骗局”,可以搜到:“馅饼还是陷阱?武汉加盟公司诈骗调查”,“武汉一皮包公司老总揭招商加盟骗局”,“武汉频现加盟骗局”,“武汉工商提醒8大加盟骗局”,“22名加盟被骗者绘制出武汉加盟骗局地图”等报道,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据2013年《法制网》报道,武汉某区的工商分局仅半年就收到了456起加盟骗局的投诉。这还只是一个区而已,放眼全市,这个数字又该扩大多少倍?

    加盟骗局不仅扰乱市场秩序,一个附带的严重后果是抹黑武汉。加盟公司武汉设骗,受害者多是外地人。而之所以选择外地人,是吃准了外地人来武汉维权成本高,等不起,耗不起,又没有熟人乡邻可以依靠,不敢造次。

    而一人受害,就会成几何级的人对武汉留下极坏印象;每一颗受伤的心背后,是无数颗对武汉怨恨的心。而骗子们不择手段,甚至连癌症病人的救命钱都能骗,其卑劣行径令人莫不切齿痛恨(2010年11月26日楚天都市报报道)。

    本来,湖北武汉就给人“九头鸟”,过于精明的形象,不能因为加盟骗局在武汉疯狂滋生,让人觉得武汉是一个骗子的沃土,一个欺诈成性的地方。

    诚然,骗子得手,受害者本身也有责任,大多数受害者来自农村,信息闭塞,致富心切,缺乏应有的辨识能力和防骗意识。但如果就此将原因归咎于受害者,就显得本末倒置了。

    与其他的违法犯罪现象不同,加盟骗局在武汉的泛滥,几乎已成为一种“产业形态”,形象就是投资环境,武汉的城市精神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绝不是要在骗人上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维护武汉的市场秩序,塑造诚信守法的经营环境,就是维护武汉城市形象,是相关

    职能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加盟骗局很难打击,但“打击难”不代表无法打击

    上文提到,加盟骗局因有严密的合同构设,乍看起来,似乎天衣无缝,打击起来很难。

    加盟的法律术语是特许经营,中国特许经营欺诈的高潮出现在1998年至1999年,商务部自2007年陆续出台了《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商业特许经营备案管理办法》、《商业特许经营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以对该行业进行规范。

    但是这些法律很难有效,比如《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规定,特许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应当拥有至少两个直营店,并且经营时间超过一年。但很多从事加盟骗局的企业往往是新成立的,且这些企业的寿命往往只有半年至一年,骗到钱就会关门走人,更不要说开设直营店了。这致使案件常常不适用《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骗子得以逍遥法外。

    然而,骗子就是骗子,就算披上合法外衣,也改变不了其诈骗本质,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加盟骗子们虽是合法企业,其经营链条却经不起推敲,只要执法机关耐得住性子,抽丝剥茧,严密锁定证据链,一定能将其绳之以法。

    在这方面,相关部门并不缺乏可供参考的经验。2012年2月,武汉市公安局曾由一位分管副局长亲自牵头,组织了一次集中打击行动,一举端掉加盟公司23家,捣毁加盟窝点75个,刑拘45名犯罪嫌疑人。

    可见,只要相关部门下定决心整治,是大有作为的,最怕就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另外,针对一些利欲熏心、不惜出卖公信力、为加盟骗局提供广告刊播的媒体,工商部门可依据广告法规,严厉处罚,从信息传播渠道斩断加盟骗局的黑手。

    武汉市曾发起过打击加盟商业欺诈的专项行动,甚至明确表示,“加盟公司没有销售渠道、销售人员和销售意愿,从不回收产品,可以认定为合同诈骗”。

    既然如此,明明是犯罪行为,为何要将其弱化为“经济纠纷”,明明是应立案侦查的刑事案件,为何要搞“协商解决”?明明是应由执法机关作为,为何要由受害人“去法院起诉”?对可以确定的加盟骗子,相关部门应冒头就打,用法律手段严惩啃噬武汉城市形象的不法分子。